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深、抓实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中央顶层设计,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根本性、长远性的工作,有力推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全局性、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要求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主要领导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努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需要我们久久为功,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让绿水青山“颜值”与“价值”齐升。
2023年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加快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创新绿色制度、弘扬生态文化六个方面出新绩。从2024年1月起,贵州开始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补偿的范围、方式、标准等升级提高,成为全国实现水量、水质第一个双补偿的省份;从2020年起实施八大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使八大流域从合作治理到共谋发展,从生态补偿到产业联动,从同饮、爱护一江水到实现共同富裕,生态文明的绚烂之花开遍贵州大地,使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成为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绿色生态更加浓郁。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连续10年在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截至2024年2月,累计植树6.05亿株,人工造林3385万亩,抚育森林累计630万亩,退耕还林累计16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比十年前提高14个百分点,连续增幅全国第一;石漠化累计治理1.46万平方公里;建立“林长+河长”协同保护机制,实施禁渔禁捕,开展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等治理工程;湿地面积385万亩,湿地植物1457种,湿地脊椎动物618种,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湿地公园50个,全省共设立省级重要湿地73处,保护小区100余处,绿色生态显得越发浓郁。
绿色家园更加靓丽。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下大力气实施减污、降碳,切实抓好消除污染存量,清理生态“欠账”,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绝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省市县乡村五级坚持做好植绿、增绿、护绿,一些地方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服务、客源三要素开发出休闲旅游、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在资源较为集中的地方打造国际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和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在推进“四新”“四化”过程中,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低碳绿色、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绿色经济更有活力。如今的贵州绿色发展快步前行,积极实施数字化转型和工艺低碳革新,加快推动钢铁、铝、磷化工、煤化工等传统污染大户绿色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焕然一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奋力前行。当前,全省绿色经济比例达到46%,有国家级绿色企业35家、绿色工业园区4个。绿色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荔波县以生态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百里杜鹃凭“花海”招揽四方游客,湄潭的有机茶、凤冈的富锌富硒茶叶走向全国等等。绿水青山就在身边,因地制宜、找准方向将其变为金山银山,把“自然之绿”变为“发展之绿”,经济社会“含绿量”不断提高,绿水青山成为贵州人民名副其实的“幸福不动产”。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贵州从建设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一路走来,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面向未来,只有奋力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贵州方能不负殷殷嘱托、不负人民期待、不负山水多彩。
(王凡 作者系中共白云区委党校正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