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贵阳

清镇市全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 将民生之盼转为民生之赞

贵阳市体育文化公园,家长推着婴儿车在花丛中漫步,畅享清新空气;贵阳杉杉广大奥特莱斯购物广场,年轻人下班后“放肆”购,一站式购好今春全部穿搭;中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5天×24小时不间断贴心服务,让群众舒心诊疗;湖城社区食堂,优惠健康的“小碗菜”热气腾腾,就餐的老年人竖起大拇指……这是清镇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画卷。

民心所向,政之所往。2021年至2023年,清镇市全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共计打造11个“15分钟生活圈”,实施535个项目建设,新增公共停车位6037个、智慧停车位6866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5个,优化调整惠民生鲜超市门店网点6个,完成3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7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95个背街小巷改造项目,将民生之盼接连不断地转化成民生之赞。

“一把手”带头,“一体化”推进

“一圈两场三改”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城市治理工程和干部作风工程,为了坚决兑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清镇市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推进。

建立“一把手”统筹机制。清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积极谋划部署和督办“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积极组织开展调研与监督,各涉及部门和街道主要负责人充分调度,聚焦任务书、责任人、时间表三个核心要素,围绕“四个清单”精准精细进行任务分解,全力统筹推进“一圈两场三改”项目建设。

建立一体化推进机制。专班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密切联系协调各工作专班、部门和街道开展工作,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目标计划、工作流程,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一体化推进机制,相继制定《15分钟生活圈一图一表》《清镇市“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清镇市“一圈两场三改”建设调度机制》《清镇市“一圈两场三改”征求群众意见机制》《清镇市“一圈两场三改”服务设施共享机制》《清镇市“一圈两场三改”项目共管机制》《清镇市“一圈两场三改”市场化运营机制》《清镇市“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三问”工作法工作方案》等10余项配套制度及标准,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协同推进机制,为扎实推进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

聚焦“四张单”,项目“惠民生”

梳理和找准工作重点,清镇市以“四张清单”为主要抓手,不断加强工作统筹力度,推动“一圈两场三改”项目建成投用。

聚焦“意见清单”广纳民意。围绕“建设前、建设中、建成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一圈两场三改”建设。突出“问需”,全面找准居民需求,全市共计发动8.5万人参与问卷调查,充分收集汇总各类需求意见。突出“问计”,邀请居民代表全程参与“一图一表”联评联审,建立专家库开展专业技术指导,聘请居民义务监督员实施监督,扩大居民参与渠道。突出“问效”,通过开展项目投用运维回头看,“12345”公共服务热线平台按月收集居民意见,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按半年度开展满意度调查,建立常态化居民问题反馈办结台账等方式,解决居民反映问题。

聚焦“项目清单”建优用好。突出一季度抓启动率、二季度抓开工率、三四季度抓完工率的工作时序,在确保质量和安全前提下,加快“建”的速度。统筹全市17家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建立相关设施场所的运营管理机制,鼓励企业参与,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加强“管”的力度。做好资源共享,不断盘活存量资源,按照应开尽开的原则,推动全市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16处停车场1200个停车位、18所学校体育场馆实现错时免费开放,加大“用”的深度。依托“壹刻宝”小程序等智能平台,开发应用赋能公共配套服务,推动社区文化、教育、运动等便民服务线上预约、线下服务,做好“数字”赋能。

聚焦“责任清单”推动落实。围绕工作“细、严、实”,将细化责任、严格督查、考核问效落到实处,推动工作实现闭环管理。建立了市领导、专班、部门、街道、社区五级责任清单,确保工作压力层层传导到位。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强化重点督查、现场督查。专班办公室累计开展督办督查86次,发现问题36个,整改36个。结合督查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台账,督促相关责任单位逐一对照整改销号,并组织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定期通报问题整改情况,对整改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及时进行提醒约谈,情节严重的严肃追责问责。

聚焦“资金清单”保障实施。围绕“投、引、争”工作思路建立“资金清单”,通过财政投入一批、市场化引导一批、其他主体争取一批,多措并举缓解资金难题。针对司法所、微型消防站等公益性项目,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通过积极向上争取等方式想方设法予以保障,过去三年“一圈两场三改”争取到中央专项(补助)资金、省专项(补助)资金、市区财政资金6.47亿元。通过城市更新和政策创新,加强项目包装,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过去三年全市“一圈两场三改”争取到专项债发行额度2.82亿元、银行融资贷款3.61亿元、省级新型城镇化基金1.5亿元,市场化运作资金34.21亿元。积极引导通信专营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出资参与“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专营单位参与投入资金0.02亿元。此外,还鼓励村集体、居民等社会主体积极出资参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群众身边的社区食堂接连开业

种养殖基地直供新鲜健康食材,饭菜价格比市场价格低5%至20%,消费累计满100元当月购买桶装水免单……3月20日,清镇市湖城社区食堂开业,给社区群众带来利好消息。

湖城社区食堂主要服务红树东方小区,该小区有6000多名居民,包括5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开办社区食堂,是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众一直以来的期待。为提升“15分钟生活圈”的公共服务,湖城社区引进了餐饮管理企业,经过装修、设备安装、人员培训等过程,社区食堂顺利开业。

湖城社区食堂推出了实惠餐食,每天提供15至20个“小碗菜”菜品,其中,素菜3元一份、小荤菜5元一份、大荤菜10元一份、特色菜15元一份,有辣子鸡、红汤牛肉、扎佐蹄髈、猪脚等火锅品种,还提供家庭订餐、工作订餐、生日订餐等服务。

“有了社区食堂,不想做饭的时候吃饭就有着落了。”家住湖城社区的张女士说,她和老伴都很喜欢社区食堂,开业当天就去点了两荤三素的“小碗菜”,口味合心、价格实惠,人均消费10元左右,还吃到了免费水果,今后肯定会经常光顾。

这并不是清镇市第一家社区食堂。3个多月前,清镇市首个社区食堂——“中铁·拾堂”在中铁云湾小区投用。“中铁·拾堂”干净的环境、丰富的菜品、可口的味道,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等前往就餐,中午高峰期用餐人数在100人以上。

清镇市已将社区食堂纳入全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自主建设、自主经营,实现可持续运营,构建布局合理、食品安全、价格实惠、服务便利、管理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为主体的社区食堂服务体系。

在推进社区食堂建设过程中,清镇市充分考虑特殊困难群体特别是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和生活需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定制化营养菜品,增加适老便民设施设备及服务项目,例如配置无障碍设施、地面铺设防滑地砖、安装空调等,确保老年人吃得开心、吃得放心。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社区食堂拓展“店中店”便民服务,集合食品微超市、中医理疗、康复治疗、书法乐器、儿童“课后作业区”等配套服务,丰富社区食堂内涵。

■亮点点击

“不打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走进清镇市中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志愿者的及时指引、宽敞明亮的大厅、几乎不用排队的就诊服务,让人感到很暖心。

两年前,这里还是“蜗居”一般的服务环境。“在‘一圈两场三改’中,中环社区的卫生服务由站改为中心,面积从500多平方米增加到2000多平方米。”中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波说。此次改造让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全新投用的中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全科、中医康复、慢病、妇科、预防接种及儿童体检等10余个科室;配备有数字DR、彩超、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五分类血球分析仪等医疗设备;拥有包括全科、中医、外科、妇科等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医共体总院派驻帮扶专家团队长期坐诊10余人。

此前,经常有附近的群众晚上打电话来咨询。为方便群众就医,该中心实行全年不休的24小时诊疗服务,日均门诊量100多人,其中夜间门诊30余人左右。

这是清镇市建设“15分钟健康医疗服务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清镇市充分利用各医疗机构宣传载体及宣传阵地,引导更多群众关注和参与“15分钟健康医疗服务圈”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的良好氛围。清镇市卫健局结合工作实际,制作清镇市“15分钟健康医疗服务圈”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发动群众4639人参与,收到群众意见建议6条。同时,根据群众意见及建议反馈,制定了《清镇市卫生健康局关于解决“15分钟健康医疗服务圈”群众意见的工作方案》,针对每一条意见及建议,提出明确工作措施,确保整改有成效。

接下来,清镇市计划持续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15分钟健康医疗服务圈”的知晓率。依托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二级医疗机构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远程医疗应用,不断提升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体育+”打造全民健身新高地

过去几个月,清镇市民潘大洲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基本上每天都会到家附近的梯青塔湿地公园的智能健身驿站锻炼身体。这个新建的智能健身驿站有动感单车、划船机、深蹲器、体脂监测站等器材设备,24小时免费向公众开放。

为提升“15分钟生活圈”质量,鼓励更多群众参与运动健身,清镇市文旅局正在逐步打造覆盖城区所有人口的体育基础设施,包括智能健身驿站、多功能运动场、室外综合健身场等,主要措施是“体育+”。

“体育+智慧”引领全民健身新风尚。推进体育数字化进程,将体育运动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构建科技智慧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健身驿站,围绕“智慧健身”的设计理念,设置包含深蹲器、臂力器、动感单车、体质监测站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智能健身器材。通过智能设备,可以对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数据、运动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直观地反馈给用户,还可将运动数据上传到系统,与全省智能健身驿站用户进行线上“PK”,有效提升各年龄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体育+康养”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在确保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的前提下,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以“体育+康养”为主题的公共体育设施。在四季贵州山地温泉水世界建设室外综合健身场,游客可在温泉疗养之余进行日常健身。在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打造集运动休闲、康养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运动场,不仅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日常锻炼的室外健身场所,还能缓解医务工作者的压力,帮助患者更好地疗养康复。

“体育+文化”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文化生活圈。以“便民、利民”为原则,努力搭建平台,多方整合资源,不断促进基层体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将体育项目与文化项目相结合,在凉水井村文化中心、水晶西部文化中心、滨湖街道文化站等项目旁,利用闲置空地,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室外综合健身场,居民只需到一个站点即可享受完整的体育文化服务。利用已建成的全民健身场地广泛组织开展如“新时代文明实践”“8月8全民健身日”“浓情邻里˙阳光童年亲子运动会”“社区3V3篮球赛”等贴近群众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弘扬体育精神的同时,传播践行“健康生活”理念,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 许发顺 文/图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