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当区高新路街道春天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花10元钱就可以吃到放心可口的四菜一汤。除了物美价廉的餐食,中心还能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社会交往、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建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是乌当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缩影。过去一年,乌当区民政局坚持以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导向,聚焦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做厚“幸福账单”,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满足多种养老需求
近年来,乌当区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养老和亲情需求,探索打造“建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不断健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城乡同步发展、资源要素聚集的养老服务机制,持续抓好老年人福利保障,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加快推动乌当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在乌当区多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既可以定居中心生活,也可以把中心当成家庭生活的补充。
走进新光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三五成群,或看电视,或下象棋,或练习书法,大家各得其乐。“这里环境温馨、设施齐全,服务也很贴心。”86岁的生活桥小区居民张兰英在2022年9月养老服务中心投用后就住了进来,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
在高新路街道春天养老服务中心“半居住”的龙阿姨说,平时子女工作比较忙,她就到中心和其他老年人一起聊聊天,晚上和周末就回家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截至目前,乌当区在运营的养老机构有12个,并坚持以发挥社会力量专业优势与机构养老托底功能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在“15分钟生活圈”内做实养老服务工作。
强化救助政策落实 筑牢兜底保障防线
社会救助工作是托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体现一个社会的爱心和温度。
成某某现年14岁,是一名八年级学生,户籍不在乌当区。父母离异后,他到贵阳与务工的父亲一起生活。2023年6月,父亲离家外出打工,而成某某的母亲已再婚,并育有两个孩子,无抚养成某某的能力。
经乌当区民政局指导,由学校提供孩子的申报资料,通过其居住地居委会公示后,报街道办事处申请临时救助。8月30日,乌当区民政局进行审批,向成某某发放临时救助金4680元。
乌当区坚持以人为本,应助尽助、急难快助。2023年,该区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全区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街道),实现申请受理更加便捷、办理进度更加快捷、资金发放更加及时。2023年乌当区全年足额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度残疾人以及不具备参保条件的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各类资金超过2200万元。
落实惠民殡葬措施 重塑城乡文明格局
殡葬改革既是为了破除陈规陋俗,也是一项惠民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2023年,乌当区大力推行惠民殡葬、节地生态安葬及绿色殡葬,深化殡葬行风建设,推动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农村是殡葬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王岗村等多个乡村,乌当区专门设立红白理事会咨询站,实行2名村干部、3名红白理事会成员“2+3”值班坐班制度,严格落实殡葬改革各项措施。
同时,乌当区以真金白银投入鼓励群众移风易俗,加快推动殡葬改革。2023年,该区全面免除辖区户籍1541名亡故居民节地生态及惠民殡葬费近200万元。
一年多前,乌当区羊昌镇甲岗村村民熊桂华的父亲去世后,按照殡葬改革要求,酒席只摆15桌,丧事三天内办完。“自己一家人都觉得轻松,也减轻了四邻八舍的人情负担。”熊桂华说。
文明风尚不断养成,基础建设也不断夯实。2023年,乌当区提质改造1个农村公墓、新建2个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婚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深得群众认可和支持。
同时,乌当区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证明事项,以高质量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民生工作更上一层楼。
记者 潘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