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月19日电(记者杨欣)“老城区水电煤讯管网错综复杂,稍有不慎挖断一根,最多罚十万元。”贵阳市城市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袁涛说,但今年老城改造项目刚落地,相关部门便上门勘测,将管网线路交底,缩短了工程工期,也避免了违法风险。
企业装修补漏需要先办证照、工地渣土30天内需要覆土避免扬尘、工地开挖要明确地下管线……“都是一些容易忽视的坑,很多企业都踩过。”袁涛说。
近年来,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走向“专业执法”,办案能力提升的同时,处罚案件的数量和金额也逐年上升,“近年来的罚款金额让企业负担加重,我们开始反思这样的执法会不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活力?”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书记罗虎说。
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柳毅告诉记者,经过走访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存在三个不知:不知哪些情况违法;不知违法后如何补救;不知违法成本如何。“一次行政处罚对企业信用有很大影响,有的企业就因为不知道这个情况导致后续招投标失败。”柳毅说。
为推动企业健康发展,贵阳市探索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从“末端处罚”向“前端服务”转移,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稳健发展。
“与其事后处罚,不如提前抓早抓小,避免违法,也能减少对企业的罚款。”罗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上门普法,提前告知容易被忽视的违法情况,同时在工程建设期间对企业进行联合体检,动态跟踪。
中国中铁置业集团贵州(西南)有限公司“阅花溪”项目副总经理曹守波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多家单位和行业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三次体检,“外地施工单位对本地的一些施工要求并不熟悉,三次体检从扬尘覆土、楼盘设计方案等方面提示了4个问题,并给了整改时间,避免了近50万的罚款金额。”曹守波说。
据介绍,2023年,贵阳市针对各类企业的行政处罚案件量从去年120件下降到98件,同比下降18.3%;罚款从6971.9万元下降到484万元,同比下降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