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乌当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为根本,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精准规划,按照老百姓需要什么补什么原则,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抓细抓实“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让群众的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15分钟生活圈”内居民能做什么?老旧小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群众还有哪些新期盼?近日,“一圈两场三改”攻坚进行时——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融媒基层行专题采访活动报道组第三站走进乌当区,感受“一圈两场三改”给群众带去的变化。
7月19日,走进乌当区观溪路街道千禧苑小区,统一整洁的楼体墙面、规范有序的停车位、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郁郁葱葱的绿植,在蓝天白云之下让人格外舒心。
小区门口一侧的墙面上,乌当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观溪片区)改造成果展示宣传栏赫然在目,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的对比图片十分醒目。尽管小区“焕新”已有些时日,但千禧苑居民黄光芬每次经过宣传栏,都会驻足,忍不住多看上一眼。
“咱这小区改造前后那可是天壤之别呀!”看着旧照片,黄光芬感慨道。“你瞧,以前墙面又旧又脏,现在刷漂亮了,比新小区还要新;以前院里坑坑洼洼的路,现在全部硬化一新,道路平整了,停车位增多了,雨污水分流了,休闲健身场所齐全了,环境更美了……”细数着身边发生的变化,勾起了黄光芬许多回忆。
黄光芬是一名“老乌当”,从小就生活在乌当区,目睹了这里的变化。千禧苑以前不叫千禧苑,这个老旧小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涉及乡企局民委宿舍、财税宿舍、政法宿舍、教育宿舍、统建宿舍、百花大院等7个老旧小区,共有9栋323户、煤棚251间。因建成单位、建成年份等各不相同,因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
“由于修建年限较长,很多房屋出现屋顶漏水、外墙脱落、楼道破损等情况,而且因为修建年限不同,建设风格与城市周围景观不协调,存在违搭乱建现象,缺乏物业管理,卫生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黄光芬说。
怎么改、改什么?为最大限度提升群众满意度,乌当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实实在在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全过程。
“征求意见过程中,最难形成统一意见的是关于251间煤棚的拆除问题。”乌当区观溪路街道环溪社区党支部书记叶开英说,此前小区一直保留着的煤棚是老乌当人对历史的回忆,在那个年代,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煤棚,用来放煤或者堆放杂物。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煤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破旧不堪,越发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
改造前,由区政府统筹,组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小区征求意见,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形成了统一意见,拆除251间煤棚,并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建筑外立面老旧、消防隐患大、停车难等问题列入改造清单。
改造后的小区,拆除了占地还不实用的老煤棚,外观焕然一新,配套基础设施样样齐全,变身为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顺畅、管理有序、安全文明的幸福小区。
“改得好不好,大家心里有本账。看着幸福感在家门口‘提档升级’,小区居民一致决定给小区取个统一的名字,由于小区最后一栋楼正好是在2000年建成的,是千禧年,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大家一致同意取名为‘千禧苑’,希望共同把这份美好保持下去。”黄光芬说。
同样寄托着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还有小区里的两棵树——“感恩树”和“幸福树”。
原来,在三十多年前小区建造的时候,居民自发种下了两棵树,随着时间推移长得高大茂密。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由于树木高大,影响到小区的空间扩展,施工方计划将树砍掉。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居民们反映这两棵树陪伴了大家30多年,有着深厚的感情,舍不得砍掉。社区采纳了居民的意见,和施工方协调修改方案,最终保留了这两棵树。
在后来召开的院坝会上,居民们讨论对这两棵树进行命名,大家一致建议一棵名叫“感恩树”,感谢党和政府的惠民之举,让群众愿景变幸福实景;一棵名叫“幸福树”,它见证了小区之变,也正在见证如今的幸福新生活。
记者 耿敬涛 杨继军 樊荣/文 石照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