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毕节

毕节:做好“粮文章” 绘就好“丰”景

“织金县金龙乡玉米百亩示范基地实测平均亩产达1016.11公斤,刷新了区域玉米高产纪录。” “赫章县六曲河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百亩方高产竞赛大豆亩产达到127.9公斤,超出竞赛预定目标16.3%。”“威宁自治县雪山镇银光村种植的威芋3号实测亩产2735.28公斤、威芋5号实测2829.53公斤。”

秋收时节,丰收的喜讯从各地传来,乌蒙沃土“丰”景如画,满载着收获的希望。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作为全省农业大市之一,近年来,毕节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坚决扛牢粮食生产政治责任,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 “四良”融合,大力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不断打牢粮食安全基础,粮食产量稳中有增、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机驰骋 领跑丰收路

稻田黄澄澄,稻谷沉甸甸,机器声轰隆隆,履带印迹一道道,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9月9日早上,西市雨朵镇土城村收割机轰鸣,水稻被齐刷刷地卷进机器。切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又好又快。

“机器又快又方便,我家的6亩水稻,一哈就干完了,真是省心!”村民曾祥林站在机耕道上,看着收割后的稻粒流水般倒入运输车中,欣慰的笑容挂在了脸上。

为了抢抓农时,确保颗粒归仓,雨朵镇土城村毅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早早进入“备战状态”:先是对所有参与作业的农机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和保养,让每一台机械都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同时,组织专业农机手开展技术集训和安全教育,从操作规范到应急处理,全方位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系数,为高效收割筑牢基础。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毕节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农机引进、农机下地、农机服务,着力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春耕、播种、喷防、收割……无论是春耕夏收还是秋收冬藏,如今,行走在毕节市的田间乡野,各式各样颜值高、气质足、功能全的“铁牛”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现代农业的标配。

目前,毕节市273个涉农乡镇均已实现农机服务组织(含农机大户)100%全覆盖, 全市各类农机保有量达88万台以上,农机服务组织达300家以上。市内各类农机现有资源得到整合,实现毕节各县(自治县、市、区)农机专业合作社资源交叉覆盖,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全市农机使用率达到54.8%。

提升单产 丰收成色更足

追求稳产高产,是粮食安全永恒的主题。

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是粮食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毕节市深入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强化品种技术集成创新,全面提高良种良法覆盖率和到位率,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平均亩产达1016.11公斤,超过全省玉米高产指标的12.9%,刷新了区域玉米高产纪录!”8月29日,当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测产专家在织金县金龙乡玉米百亩示范基地宣读测产结果时,现场响起了轻松愉快的笑声。

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而是技术集成、服务到田、装备适配的综合成果。

据了解,该基地在品种选择方面,竞赛团队选用了耐密植、产量高、抗性好的优良品种“大天2416”,筑牢高产基础;在集成关键技术方面,综合应用了玉米“一增五改+根部集雨+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在拔节期实施控旺管理、关键物候期增施5-ALA叶面肥,多举措叠加助力增产;在田间管护方面,竞赛团队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跟进,对玉米每个生育期进行精心管理,保障技术落地见效。

良种配良法,精准作业,才能实现稳产高产。金龙乡玉米百亩连片高产示范基地的成功实践,是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体系紧密结合、多项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的典型,不仅为毕节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和实践经验,也极大提振了周边农户应用新技术、突破新产量的信心。

从“靠天吃饭”到稳产增收,科技为粮食丰收提供了保障,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粮食主产县(区),毕节积极推广水稻“两增一调”、玉米“一增五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马铃薯“两增一防”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增加种植密度、提高播种质量、水肥精准调控、减少产量损失四个方面下功夫,全环节、全过程、全要素挖掘单产潜力,为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强技术保障,实现“一田多收”“一业多效”。

完善设施 农业生产条件向好

从航拍俯瞰金沙县安底镇民主村高标准农田,只见灌溉水渠纵横交错,犹如毛细血管般将水源输送到每一块农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一幅现代化农业的壮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片地之前都是零碎土地,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它们改成了大块土地,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也直达田间地头,农机进得去,为我们节省了很多人力。”民主村村民陆天林感慨地说,无论是播种、施肥还是收割,都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面对一些农田分布零散、灌溉设施老化、田间道路崎岖、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毕节不断配套完善设施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有利于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相较于一般农田,高标准农田具有耕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等优势和特点。

为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编制了《毕节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土地集约化经营、重点建设区域相结合,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和建设内容。

同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计评审上,探索县直部门、乡镇、村、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农民代表“六方会审”机制,让县级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有效履职,让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深度参与,让各方面的意见充分沟通,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中充分发挥好村集体和农民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确保将高标准农田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2024年,毕节聚焦宜机化改造、灌溉与排水、农田地力提升“三大核心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24.05万亩,这些“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的目标。正是这些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既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又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仓廪实,天下安。一份份沾着泥土气息的农业成绩单,让我们对端牢中国饭碗充满信心。这份信心,源自强农惠农政策的持续发力,源自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源自农民的辛勤劳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