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七星关区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一系列农业生产设施逐渐完备,加快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效农田,显著改善了农田的灌溉与耕作条件,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走进撒拉溪镇水浸沟村,放眼望去,玉米与机耕道、沟渠、青山、村落互相映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过去,这里的农田缺少灌溉设施,田间道路崎岖,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如今,经过撒拉溪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精心打造,这些问题都逐一得到解决。
“之前我们的农田经常被水淹,导致很多人不敢种地,土地基本都荒废了。”水浸沟村村民路言勤告诉记者,2023年,政府将道路、沟渠重新规划治理,如今,土地不会被水淹,大家也都把地种起来了,“现在还有了机耕道,我们可以骑三轮车收种粮食,省力了不少,种地也更有盼头了。”
近年来,撒拉溪镇按照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质量、产业发展效益统筹起来,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土地平整、管网架设等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模式。
“我们撒拉溪镇是从2019年实施高标准农田的,分为2019年、2022年和2023年三个年度实施,累计实施了3万余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覆盖了全镇半数以上村,新建成的田间机耕道约61公里,新建成的排水沟渠约11公里。”撒拉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华介绍。
此外,撒拉溪镇还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严抓质量、统筹协调等方式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和高效发挥高标准农田效益。
“2025年我们要在永丰、沙乐等6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覆盖土地预计7000亩,目前该项目在设计收尾阶段。”刘华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对接,实实在在压实“六方会审”,确保2025年的高标准建设项目,建设出来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效益更好、老百姓更受益。
近年来,七星关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地力提升等工程,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9年至2024年,七星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2.59万亩,涉及项目77个,截至目前,项目已全部竣工。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推进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在阿市乡、大河乡、撒拉溪镇、水箐镇等17个乡镇91个行政村实施,全面提高建设投入,真正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产能增”的标准。
供稿: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邱梦如 詹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