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节高新区,数字化引擎正驱动着产业变革的进程。贵州联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内,机械臂精准运作,生产数据实时跃动于中央控制大屏;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产量统计板上,上半年锂离子电池产量3400万只、产值1.2亿元的数字格外醒目;贵州绿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流水线旁,技术骨干正带领新员工快速融入精密线束的制造流程。
走进联尚科技的现代化厂房,210条全自动LED灯丝封装智能数字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作为一家深耕LED灯丝光源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源于对智能制造的持续投入。“通过智能数字化生产线扩建和MES生产可视智慧化系统深度应用,我们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根本变革。”项目主管余明春介绍。数字化看板实时更新,产品生产进度、订单执行情况、库存状态一目了然,为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与生产优化提供了坚实支撑。这背后是企业累计申报国家专利近120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0余项的技术底气。2025年上半年,公司灯丝产量已达1.4亿条,产值约7000万元。
数字化管理带来的精准与高效,反映在贵航新能源的产能变化上。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锂离子电池产量达3400万只,较去年同期增加300万只,实现产值约1.2亿元,同比增加1000万元。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追踪生产进度与设备状态,为动态优化决策提供依据,亮眼的“半年报”为冲刺全年目标奠定基础。在2024年全年6880万只产能的基础上,公司确立了2025年完成8000万只的更高目标。“下半年我们还需进行部分生产线提产增效,”行政经理张力中表示,为此公司已启动招聘,计划在现有520名员工基础上新增约20个岗位。支撑这一目标的,是其十年如一日在锂电池领域的精耕细作,以及依托西南先进锂电池研究中心实验室持续强化的创新驱动力。
数字化升级的根基,最终落脚于人才。在绿玛公司的生产车间,500余名工人指尖翻飞,裁剪、剥线、压接、组装……每条线束都关乎汽车的安全与性能。智能驾驶浪潮下,线束技术含量陡增。部分技术工人带着沿海经验返乡,成为关键力量。总经理王成友介绍,“我们严控品质,更将技术人才培养置于战略核心,采取‘老师带学生’模式,让‘生手’快速成为‘熟手’。”这些骨干充实到技术、质量和生产管理团队,成为支撑企业向高端线束稳定产出转型的核心力量。
企业安心发展、加速扩产的核心底气,也源于毕节高新区营商环境的深刻变化。“从十年前入驻时需要‘上门寻求服务’,到现在职能部门‘主动上门服务’,这种转变实实在在,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张力中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