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节悄然落幕,黔中大地,田野逐渐褪去“金色浪潮”,曾经轰鸣的收割机已停歇,但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仍在进行,这些秸秆被送往饲料厂、肥料厂、燃料加工厂等地,被全方位回收利用。
近年来,安顺市通过政策引领、科技助力、多级联动、综合施策、加大宣传等方式,深入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利用模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向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让“生态包袱”变为了“绿色财富”。
防患于未“燃” 当好庄稼“守望者”
秋收结束,在安顺各秸秆禁烧重点区域的田间地头,不时能看到巡查员开展秸秆焚烧检测工作的身影。随着一阵嗡鸣声响起,无人机“嗖”的一声,在巡查员的操控下腾空而起,开启了日常巡查监测工作。
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实时监控焚烧情况
农业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当颗粒归仓后,无用的秸秆往往被一烧了之,产生的大量浓烟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小的危害。安顺市科学划定秸秆禁烧区,引导村民执行秸秆禁烧规定,并在重点时段对重点区域开展巡查,通过“人防+技防”的智能化禁管从源头上减少秸秆焚烧现象。
视频实时监控是禁烧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的工作人员们需要紧盯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实时数据以及视频监控点的实时画面,一旦发现有数据“冒泡”或火点“冒头”的情况,他们要及时督促周边区域强化秸秆禁烧巡查检查,实时跟踪处理进展,直至火苗熄灭、数据回归正常数值。
巡查员开展秸秆焚烧无人机巡查监测工作
“安顺市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18套高空瞭望烟雾智能识别系统,并辅以无人机不定时巡查,提高了监管效率,有效减轻了人力巡查的工作量,实现了对秸秆焚烧行为的精准识别和快速响应。”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工作人员杨露津介绍,如果发现焚烧行为,会及时通知县、乡、村三级相关人员积极开展处置工作。
同时,市生态环境局还采取群众易于、乐于接受的宣传手段,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综合利用秸秆的好处以及相关规定。
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安顺市秸秆管控管家”小程序,实现禁烧区域实时定位,方便村民实时查看禁烧区域、秸秆综合利用回收站点,实现一键导航至周边秸秆综合利用点功能。开设科普秸秆综合利用、禁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通知专栏,做到随时随地就能查看相关禁烧规定及管理要求。
秸秆回收变饲料 助农增收保生态
秸秆不能焚烧,应该如何处理?作为农业生产的“边角料”,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好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利用好了则能创造价值、改善生态。安顺市积极探索秸秆回收综合利用新模式,加快推进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降低田间秸秆存量,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与生态环保“双赢”。
金秋十月,在西秀区轿子山镇的田间地头,农户正将打包好的秸秆堆一一装车,随后运输到镇上的贵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合牧草”)。
回收秸秆整理
三合牧草是一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主要收取秸秆用于制作成牛饲料出售给养牛场,随着近年来养牛场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秸秆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该公司青贮饲料加工车间内,打包离田的秸秆在现代化机械上走一趟,成为了一捆捆饲料。过去废弃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环保高效的饲料原料,实现了产业循环发展。
秸秆变成肉牛饲料
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农作物秸秆从田间移出处理的成本较高,而就地焚烧则显得更为快捷省力,这就导致焚烧秸秆现象时有发生。
“我自己家种水稻玉米,收完后剩下的秸秆就拉来卖,一吨600元,以前秸秆不值钱,没人收,一部分拿去喂牛,剩下的堆在田里影响收成,只能烧了,现在有人收,多少也能卖点肥料钱。”轿子山镇村民郭明珍说,秸秆收购季节,公司需要工人增多,她还能到这务工,一个月也能有3600元。
截至目前,三合牧草已收购3万多吨高粱、水稻、玉米等秸秆,预计年吞吐量达10多万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实现西秀区全覆盖。
秸秆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燃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还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解决了养殖场的饲料需求,降低了养殖成本。
秸秆饲料加工
“近年来,公司对秸秆需求量逐渐增加,收购范围逐渐向全安顺市覆盖,还有毕节、黔东南等地。收购价根据秸秆种类不同,在240至600多元每吨不等。” 三合牧草负责人龙中福介绍,公司还聘请了40余名当地人员参与到秸秆加工工作,忙碌时能达到100余人。
同时,三合牧草采取“回收企业+农户+经纪人+服务队模式”推动秸秆回收利用工作,目前安顺市经纪人近200多人,对一些年龄大,无法收割秸秆,家中又没有年轻人的老人,“秸秆经纪人”还能直接到田间帮忙收购,有效降低了成本。
三合牧草只是安顺市众多秸秆加工企业之一。目前,仅西秀区就有上规企业6家,散户100多家。伴随着各大饲料加工企业对秸秆需求量的增加,秸秆也从“没用处一烧了之”到“真金白银抢着要”,村民观念转变了,有效降低了秸秆焚烧火点,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变身优质肥料 “秸”尽其用增效益
在安顺,秸秆除了用作养殖,还可以加工成肥料。正值秋日,经开区宋旗镇和兴村的300多亩土地逐渐盖上了一层玉米秸秆,再过不久,这些秸秆间便会陆续长出油菜嫩芽。
过去,秸秆处理是和兴村最让人头疼的事,乱堆乱放影响村庄环境,露天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和兴村采取秸秆免耕覆盖还田的方式,让田间秸秆变废为宝,形成了环保、经济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实现“1+1>2”的效果。
免耕覆盖还田
“我们这里的地用机器耕种比较麻烦,现在将玉米秸秆直接覆盖在田垄上后洒上油菜,秸秆不需要打碎,地也不需要翻耕,节省了人力物力,平时只需除草。这样产量也有明显提升。比如,我家的地有8年没翻耕了,一亩玉米产量由600多斤增至1000多斤,油菜由200多斤增至400多斤。”和兴村干河组组长王道红介绍,秸秆免耕覆盖还田既省了耕种成本,对一些年纪大的人来说也相对轻松,农作物产量也有提升。
“免耕覆盖还田效果明显,通过试验示范,现在和兴村都在用这种方法,周边村寨也有人学习。”和兴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孝友说,秸秆综合利用好处多,群众都是看在眼里的,现在秸秆禁烧的压力小了很多。
玉米秸秆就地还田,正是经开区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的一种有效方式。
秸秆还田后的田地
“油菜播种是在水稻和玉米收获后不久进行,玉米秸秆直接覆盖,起到保温保湿除草的作用。还能够节约薄膜覆盖的成本。”经开区农林牧水工作组副组长郭高芳介绍,地里的秸秆逐渐腐烂降解后,能提升稻田肥力,增加作物的收成。除此之外,经开区还积极推动秸秆基料化利用,在将秸秆粉碎发酵后,用于食用菌产业。把丰收后的秸秆变成肥料、原料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与和兴村采取秸秆免耕覆盖还田不同的是,位于西秀区七眼桥镇的贵州华耀环节科技有限公司则是通过收购秸秆,进行堆沤腐熟发酵制成有机肥售卖。
“每年我们会收购2至3万吨秸秆,有时能达到5万吨,现在已经收了1600多吨,秸秆做成有机肥的一个优势是不管哪种秸秆都能用。一吨有机肥价格在1000元左右。”华耀公司负责人牛方华介绍,秸秆作为肥料,能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既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保护环境,减少焚烧情况发生。
秸秆回收综合利用,让原本被视作废弃物的秸秆转眼变成了宝贵的资源,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有效解决秸秆焚烧污染源问题,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和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同时,也为农民开辟了一条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提供收集、运输、加工、销售等就业岗位,带动人口就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来源: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