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天然气支线工程的中控室内,屏幕上跳动的管网压力、流量数据实时更新,这条支线将清洁能源输送至山区腹地的千家万户;在桐梓狮溪页岩气区块的压裂现场,汩汩气流通过管网接入主干线,为全省供气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贵州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布局天然气勘探、开采、储存、管输、销售等全产业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克服重重挑战,天然气产业正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省已建成天然气管道总累计里程达4104公里,长输管道覆盖65个县区,贯通9个市州,年输气能力突破50亿立方米。
9月14日,随着燕楼-惠水-长顺天然气支线管道顺利完成72小时联合试运行,由西南管道公司贵阳分公司负责的黔南州天然气六条支线管道工程实现全面收官并正式投运。
此次投运的燕楼-惠水-长顺支线管道全长43.39公里,起于贵阳市花溪区燕楼首站,途经广顺分输站,终至长顺分输站,年设计输气能力3.25亿立方米。
作为黔南州重点能源基础设施,该管道投运后,将显著提升长顺县及周边区域工业用气保障能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黔南州绿色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贵阳分公司已安全高效完成六条支线共239.144公里管道、13座站场及5座阀室的进气调试和试运投产任务,区域能源供应网络进一步织牢织密,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贵州省能源局总经济师,民盟贵州省委副主委张栋说,贵州“富煤、缺油、少气”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基于贵州资源禀赋而言的,受此影响,贵州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一直偏高,但随着新能源及天然气利用的逐步提高,煤炭消费占比逐年降低。
在“双碳”目标政策驱动下,天然气作为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不仅承担着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期间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也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中重要的基础保证,经过预测天然气在未来能源消费中将达到15%至20%的占比。
“随着页岩气、煤层气增储上产的加快及天然气管网建设的逐步完善,贵州省天然气消费占比逐年提高,预计到2035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贵州省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张栋说。
作为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骨架之一,天然气“一张网”建设也是贵州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举措。贵州此前因输气管道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统一管网体系,燃气普及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
为有序推进全省天然气“一张网”建设《贵州省城镇燃气和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五个统一”目标,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存量管道整合,构建安全稳定的供应保障体系。
同时,多气源保障为“一张网”注入源头活力,贵州在加快接入中缅、中贵等跨区管道气源的同时,全力推动煤层气、页岩气“增储上产”。2019年以来累计接收跨区管道输送天然气超130亿立方米。按照规划,到2027年,全省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将达16亿立方米以上,自给率提升至40%以上。
在贵州省页岩气重要勘探区之一的桐梓狮溪页岩气区块,预测页岩气地质储量约83亿立方米。其中1平台产出气量通过管道输送至山下并通过CNG、城燃等方式回收利用,2025年以来已完成产气约1593万立方米,回收利用约933万立方米。已累计产气超2400万立方米,成为地方能源供应重要补充。
桐梓狮溪页岩气区块由贵州能源集团页岩气公司实施勘探开采,今年以来,贵州能源集团围绕天然气增储上产、管网建设及运营、应急储备、城燃建设运营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天然气攻坚行动。
力争到2027年实现非常规天然气年产16亿立方米;新建天然气长输管道1206千米,建设运营天然气长输管道突破3100千米;积极整合城燃企业,更好服务全省天然气“一张网”,为构建安全稳定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贡献力量。
天然气“一张网”的加快推进,正释放多重红利。在民生领域,管道天然气逐步走进千家万户,目前已惠及全省超200余万户居民,未来将实现88个县级城区“县县通”;在产业领域,重点园区燃气全覆盖加速推进,为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供清洁能源支撑等;这张能源大网将更紧密地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低碳能源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