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5个山里娃站上国际T台!设计师讲述藏在衣服里的秘密
近日,来自贵州大山的孩子们,身穿融合苗绣、侗族绣、银饰等多种少数民族非遗元素的服装,走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T台。伴随着清澈悠扬的民谣,云雾缭绕的梯田、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原汁原味的苗寨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浓浓的民族风情与时尚潮流碰撞,呈现了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也让无数观众感受到了原生态高级感的震撼:“这才是顶流中国美!”
大山的孩子走上国际T台
这场惊艳的时装秀出自杨春林之手,一位登上过各类国际时装周、多次获奖的新锐设计师,而大众所熟知的是他的苗族名字——古阿新,寓意“勇敢”与“希望”。
阿新介绍:“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很多小朋友的服装是妈妈花费数年绣成的,一针一线里都是爱。”
为了保护传承这些民族服饰,今年2月,他和团队发起了海选,挑选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纯手工制作的服装,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本着“谁的服装最好看就挑谁去”的原则,阿新从2000多名候选人中,最终选出45个孩子。
这些被选中的孩子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不过12岁。登台前,他们没有走出过大山,更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这次,他们自带民族服装,跨越1800多公里来到北京。
T台上,孩子们的步伐稚嫩,举手投足间尽显质朴与自豪。他们的盛装绣着独特的图案,色彩斑斓,融合了苗绣、侗族绣、壮族背带绣、蜡染等非遗元素,精致的银饰在灯光下闪烁,满是民族韵味。
孩子们的手里或是捧着台江姊妹饭,或是提着丹寨鸟笼,篮子里装着苗家血豆腐,背篓里盛着贵州苗药,还有的挑着扁担,一头挂着鲜鱼,一头挂着折耳根……他们自信地向观众招手,展示着家乡的风物。
设计师:“我只是一个搬运工”
T台上展示的民族风情,也是阿新再熟悉不过的日常。阿新出生在一个古老的苗寨。记忆中,妈妈和外婆经常在煤油灯下一起绣花,阿新就在旁边静静地看,每次赶集卖掉绣花后,外婆都会奖励他一根棒棒糖。
阿新很怀念那样的时光。“每当妈妈和外婆深夜赶着绣花时,我就知道第二天要赶集了,很期待。”
长大后,阿新成了寨子里第一个考到省外的大学生,他穿着母亲绣制的新衣服到西安求学。靠着妈妈绣花的微薄收入,阿新读完了大学。
△阿新和妈妈
对于苗族刺绣,阿新有着深厚又独特的感情,也深知那是不可替代的美,“我们的绣花那么漂亮,为什么不把它推广出去呢?”
大学期间,阿新就开始售卖苗族服饰来减轻家里负担。毕业后,他开了一家店铺,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独立设计图案、加工制作苗族服饰。慢慢地,店铺积累了不少人气,很多顾客慕名前来,分店也开到了全国20多个城市。
不久后,阿新开始收到国际时装周的邀请。以讲述苗族故事为主线,配合大胆的刺绣设计,阿新前卫又极具辨识度的风格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他也因此收获了诸多奖项。
带着这些民族服饰,阿新还走到了比利时、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登上了世界舞台。他发现,民族的才是最美的,这种美不需要翻译。
而这种原生态的美,也是阿新无法设计出来的。“这是千年技艺的沉淀和老百姓智慧的凝集,我只是一个搬运工,把他们展示到更高的舞台上。”
小山村里的大T台
2024年3月,阿新带着妈妈到北京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闲暇之余,他拍了一组和妈妈穿着苗族服饰,从贵州一路“跑”到北京的花絮视频,在网上火爆出圈。这让妈妈备受鼓舞:“我们的服装这么受瞩目,为什么不在村子里举办时装秀,展示给大家看看?”
受到妈妈的启发,2024年7月,阿新以“村T”为名,为家乡奉上了一场特别的公益时装秀,邀请贵州所有少数民族的乡亲们来走秀。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扛着厨具、农具都上来走,小孩子也来走,一下子就轰动了。本来只计划走三天,结果一周都没有走完,还有很多人不断报名参加。”“村T”就这样诞生了。
田间地头的村民、绣娘、孩童、银发老人,走秀的“模特”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他们身着苗族、侗族、瑶族等服饰,将非遗美食、农耕工具搬上T台,虽然台步并不专业,但用最质朴的自信征服了观众。
原计划举办到去年10月的时装秀,不断延期,直到现在仍未结束。如今,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民族风情园,每周五、六、日,一场场“村T”时装秀吸引着当地群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游客,伴随着欢快的苗族芦笙曲,民族文化与时尚潮流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这是传承,更是托举
贵州“村T”火出圈,山里的孩子们走上国际T台,贵州的民族之美被全世界看见……阿新说,这是关于传承的故事,又何尝不是有关托举的故事。
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爷爷唱着民谣,用老木犁扛着孙女走上T台的一幕,让无数观众动容。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包括这名孙女在内的六个孩子,因为家境困难拿不出路费,一度打算放弃这场时装秀。为了让孩子们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村民们自发筹集机票,把孩子们一个不落地送上T台。
阿新说:“在贵州,长辈用背篓、扁担背负孩童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如果说扛起的农具是生活的重担,那么肩上的孩子就是传承下去的希望。”
阿新设计的时装秀,第一幕都是一位苗族的外婆绣着花、跟小朋友聊天的画面。这是阿新对家乡绣娘们的致敬——她们把爱和祝福,缝进密密匝匝的针脚里,绣出古老而美丽的图案,代代沿袭。
当45个孩子表演结束,阿新安排孩子的妈妈们悄悄站上T台。灯光亮起,孩子们回头惊喜地发现妈妈站在身后,纷纷欢呼着,跑进妈妈的怀抱。这一幕,让现场观众感动落泪。“正是妈妈们的辛勤付出,才让孩子们在舞台上绽放出自信快乐的光芒。”
“T台上的妈妈们也寓意着我们的祖国。背靠强大的祖国,带着文化根脉给予的满满自信,贵州‘村T’才会越办越好,民族文化也一定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阿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