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晚,2024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二场集中采访在北京贵州代表团驻地举行。
第二场集中采访邀请了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集智,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东来,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黄兴文,安顺市镇宁县六马镇致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丹,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培坤五位全国人大代表,紧扣“贵州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开新局”主题,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多方面分享观点。
贵州是全国脱贫人口和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获“七连好”。针对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体成效,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集智作了详细介绍。他说,贵州狠抓就业和产业帮扶,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三年稳定在330万人以上,60%以上财政衔接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产业,特别是到户产业。现在贵州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蓝莓规模居全国第一,茶叶、猕猴桃、薏仁、太子参等规模全国前三。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2023年超过1.5万元,收入万元以下的180万脱贫人口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毕节市常年外出务工有180余万人,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东来表示,毕节将深入落实“六六就业稳岗计划”,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吴东来说,毕节将加强与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毕节传统劳务输出地的协调对接,持续深化协作,提高劳动力务工组织化程度。同时,推动毕节市内劳务公司集团化整合,完善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议价能力和工资待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实施力度,推动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全国人大代表,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黄兴文表示,基于黔西南州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脱贫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不容有失的底线任务。依托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黔西南州正在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黄兴文说,黔西南州将中央、省财政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发展产业,其中35%以上用于到户类产业奖补,着力帮助脱贫人口提高经营性收入。落实好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惠农补贴,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提升群众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首先就是要“富在农家”。全国人大代表,安顺市镇宁县六马镇致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丹介绍,致富村从村民们靠山吃不了“山”的过去,到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的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卢丹说,2023年,镇宁蜂糖李种植面积达到22.01万亩,总产量约5.97万吨,总销售额约30.01亿元,带动1.5万农户6.2万人走上致富路。当前,镇宁县委、县政府正在打造品牌,擦亮“镇宁蜂糖李”的金字招牌。提出种源保护、种管提升、供应保障等六大板块主攻方向,全力推动蜂糖李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培坤分享了切身体会。2016年,郑培坤带头出资整合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资金,通过异地置业模式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现在全村有家庭农场37个,年均产值7000余万元,带动450余户1700余名群众持续增收,农户户均存款超20万元。郑培坤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在长期的基层实践过程中,塔山村形成了很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目前,塔山村成为了全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今年,将继续在打造“六个塔山”上发力。充分发展产业的同时,吸引在外乡贤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并通过村规民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措施,让全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记者: 李发静 黎妮 田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