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座超级桥梁如虹飞架。这些跨越天堑的超级工程,不仅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更凝聚成展示贵州后发赶超、开放自信的鲜明标识。
在这一座座超级工程背后,是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对接桥梁建设产业链与桥旅融合新业态需求,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赋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地变课堂 于山河间培育时代工匠
在花江峡谷大桥建设时,现场有近200名建设者来自贵州交通职业大学。从项目总工程师刘豪、工区长李平安,到质安部副部长博士教师马宗源,这30余名技术骨干正是破解“山区峡谷风不稳定性”“高空大吨位吊装”等核心难题的中坚力量。“山区高桥的建设需要既能懂智能建造,又能解决山区桥梁施工难题的高端技能人才。”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党委书记何兴发说。为此,学校让专业群深度扎根于产业链,通过开设11个职业本科专业,构建起以高原峡谷高桥技术和交旅融合研学为特色的专业矩阵。为应对产业升级需求,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牵头组建产教联合体,与贵州交建集团等企业共建了3个国家级、4个省级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协同向“共担技术研发”的深水区迈进。学校组建“博士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累计选派8名博士教师赴高速公路项目挂职,带领40余名专业教师深入一线。路桥工程学院马宗源博士团队联合同济大学研发的基于北斗卫星的基准索实时定位技术,为花江峡谷大桥主缆索股的毫米级精准架设提供了关键支撑。
攻坚筑基石 科研团队破解技术难题
在贵州,建造世界级桥梁,面对深邃峡谷、复杂风场和遍布溶洞的地质条件,贵州大学的科研团队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世界级桥梁的选型与设计提供了精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桥梁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面对贵州特有的复杂环境,针对峡谷强风,确保拱桥在岩溶地区安稳屹立,贵州大学团队深入探究“大跨度公轨两用悬索桥静力及动力特性研究及数值仿真分析”“岩溶区大跨径拱桥拱座—基岩界面协同作用研究”等课题,为世界级桥梁的选型与设计提供精准理论依据。
同时,贵州大学计算机、土木等学科交叉团队搭建起集地形地貌、地质信息、结构模型、荷载分析于一体的协同设计平台,结合高性能计算支撑的施工过程仿真与运营期数字孪生系统,在虚拟空间中预演施工方案、预测结构长期性能。这意味着,在大桥动工之前,工程师们就已在虚拟空间中预演了施工全过程,预测了结构长期性能,从源头上降低了工程风险。
贵州大学科研人员在洛安江大桥等项目中研发的基于物联网、北斗/GPS高精度定位、多源传感器网络的桥梁施工全过程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对荷载、应力、变形等关键参数进行全天候监测,将潜在风险化解于未然。大桥通车,并不意味着科研任务的结束。为保障桥梁长期安全运营,贵州大学在桥梁健康监测、预防性养护领域构建了系统化的技术体系。通过开展传感器组网理论及数值仿真研究,优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布局,并针对在役桥梁疲劳关键问题,研发新型监测技术与装备,提升损伤识别与预警能力。累计完成900余座桥梁的检测评估,为花鱼洞大桥、北盘江大桥等重要工程提供实时监测与科学养护数据。
文旅绘新景 超级工程赋能区域发展
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的通车,悄然改变着桥两岸的生活。在这里,桥梁化为一座可感、可游、可品的文化地标。
依托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等学科团队,贵州民族大学组织师生对全省重点桥梁进行旅游价值专项评估和系统性文化挖掘,梳理其历史变迁、工程美学、地域特色,并挖掘桥梁建设背后的奋斗精神、工匠智慧与时代象征,为全省桥旅融合景区的导游词、导览解说系统、研学课程开发等提供核心内容支撑。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将传统蜡染、刺绣融入桥梁观光衍生品设计,把布依族八音坐唱、山歌等搬至桥畔文旅体验区,打造“桥上观景、桥下赏俗”的特色场景。
贵州民族大学师生积极参与桥旅融合业态的创意设计,通过桥旅融合项目《安顺坝陵河大桥桥旅融合总体规划》《贵州天空之桥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23—2030年)》等方案推动形成“桥梁+观光”“桥梁+研学”“桥梁+体育”“桥梁+民俗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与线路。(通讯员 罗莎 洪丹 杜斌 胡文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