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贵州

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四向齐发,贵州闯出内陆开放“通江达海”新路

今年初,总投资约730亿元的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在织金县破土动工,创下贵州单笔产业投资新纪录。时隔九个月,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座现代化工基地的轮廓已在西大地显现。这里将实现磷、煤化工与园区热岛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几乎同一时间,贵阳国际陆港站场内,一批电动特种新能源车正被有序装上班列。它们将经铁海联运,跨越山海,驶向欧洲。贵州忠辉重工有限公司外贸负责人林阳轩算了一笔账:“相比传统运输,铁海联运能省下10%到15%的时间和成本,这对开拓国际市场至关重要。”

一处在建设,一处在发运,两幅画面共同勾勒出贵州作为内陆省份的开放新姿态。打通通道、培育动能、深化融合,贵州正努力将“地理劣势”转化为“通道优势”。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枢纽的突围

今年九月,贵阳口岸出入境大厅内人流不息。截至9月18日,该口岸出入境人员已突破62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两倍。数字背后,是贵州对外开放活跃度的真实写照。

过去,大山是阻碍;现在让山成为通道的起点。对深处西南内陆的贵州而言,突破群山阻隔、打通对外动脉,是融入更广阔经济循环的关键之举。

作为全省开放的重要平台,贵阳国际陆港已与广州、深圳、湛江、盐田、北部湾等沿海大港建立“组合港”合作关系。贵阳国际陆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戴添华介绍:“‘组合港’让企业享受‘属地用箱、时效更快’‘自动核销、无感通关’等便利,物流成本显著降低。”

如今,从这里出发的班列北向连接欧亚,西向对接东盟,南抵北部湾,东达粤港澳,初步形成了“四向衔接”的通道体系。贵州铁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宛会东透露,下一步将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

“贵州造”加速走向世界

在贵阳综保区,依托都拉营铁路物流港建成的全国首个综保型国际陆港,创新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通关出海。

铁路通道的畅通,让“贵州制造”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9月发布的《贵州重点出口产品商情监测(2025年上半年)与预测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出口产品达3096种,覆盖全球209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食品饮料行业,出口覆盖75个国家和地区,白酒出口额占据该行业出口总额的近九成,表现尤为亮眼。与此同时,锂离子蓄电池等新兴产品异军突起,畅销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市场。

在产业布局上,贵州瞄准新能源赛道,弗迪电池、宁德时代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全省新能源电池产能已达38GWh。全产业链的培育,为“贵州制造”参与国际竞争增添了新筹码。

今年上半年,贵州外贸进出口总额413.85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269.05亿元,增长14%,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贵州的开放之路愈发清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这个曾经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正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寻找新坐标。

从地理位置的“洼地”到联通四方的“枢纽”,贵州的实践表明:开放不止于沿海,通道即机遇。当一条条班列穿越群山,当一批批货物通达四海,贵州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内陆省份同样能在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

记者: 张鸿杰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