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贵州持续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和改造,“十四五”以来,全省共计实施灌区项目170个,新建、改造和恢复灌溉面积424.8万亩。
灌区建设是补齐灌排工程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提升工程灌溉条件,让良田实现高效产出的重要路径。“十四五”以来,贵州大力推动灌区建设,积极构建起从水源头到田间地头的高标准灌溉设施,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水利支撑。特别是2023年,贵州申报国债项目共获批152个,总投资45.54亿元,新建、改造和恢复灌面344.21万亩。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为让灌区水利设施设备长期有效发挥作用,贵州印发了《关于加强大中型灌区运行管护工作的通知》,明确灌区管护主体和管护要求。并根据已制定的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评价细则及其评价标准,建立常态化评价机制,建立长效推进机制,继续开展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工作,促进灌区、灌排泵站工程持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遵义市湄潭县湄江水库灌区、黔南州龙里县叫水冲灌区等2个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建设,探索建立全省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
截至2024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超1866万亩,有效灌溉率接近40%。总耕地灌面中,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50万亩,有效灌溉率达70%。今年,省水利厅实施2个灌区项目,将新建、改造和恢复灌溉面积4.8万亩。
记者了解到,2025年省水利厅印发了《贵州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2024-2035年)》,储备的62个改造中型灌区项目列入《全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议计划(2025-2026年)》,总设计面积126.23万亩;储备的59个新建中型灌区项目列入《全国新建中型灌区储备项目清单表》,总设计灌溉面积163.5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