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黔东南州天柱县凤城街道北门社区党委副书记余芳就打开手机“一张表”系统,核对完昨夜更新的居民医保数据后,开始了一天的入户走访。
“上午对数据、下午访民情,现在这种工作状态非常好。”余芳直言,减负之前,在各类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压力下,干部“深陷”各类材料、报表之中,基层“小马拉大车”让大家苦不堪言,很少抽得出时间走访群众。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我省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30条干货满满的政策措施,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强双基”,通过减报表、减挂牌、优化考核等切实为基层明责减负、松绑赋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服务群众,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幸福指数。
“以前,这里挂满了大大小小二十几块牌子,让人眼花缭乱。”在黔东南州雷山县永乐镇党开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永祥指着如今清爽整洁的办公室外墙感慨,“牌子虽然少了,村民办事却更方便了,一目了然。”
摘牌减负关键是要清理牌子背后的不合理事项,厘清权责关系。雷山县委组织部牵头,对全县各村(社区)悬挂的标识牌、制度牌、宣传牌进行彻底清理。
牌子下墙,报表瘦身。我省严格对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基层报表数据“只报一次”工作指引》要求,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以“一张表”系统为核心,打出一套务实的数据改革组合拳。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经济类指标由1569项压减至219项,社会治理类指标由524项精简至80项,整体压缩超85%。
在扎实推进“牌子瘦身”行动的同时,一场针对考核指挥棒的变革也在全省各地深入推进。
“‘一张测评表,不到三十分钟。’一季度一次的民主测评就是对我们社区干部的主要考核。”黔西南州普安县高棉乡嘎坝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娟说。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全省一个体系、每年一次综合考核、分级分类组织实施”的要求,对考核工作进行了清理规范,将乡镇(街道)的考核事项整合到全县的综合考核体系中,实现每年一次综合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对性质相似、时间相近、地点相同的事项,推动开展组团式联合督查检查、成果共享,不搞层层陪同,不做台账功夫,尽量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落实‘优考’,对村(社区)的考核指标减到10条,这10条指标与重点工作挂钩,不再需要村干部提供印证资料。”普安县南湖街道组织委员张瑜说。
卸掉应减之负,方能扛起应担之责。
遵义市赤水市文华街道丹霞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勇深有感触:“重复填表减少了,无据出具证明的情况没有了,一个月下来,村里台账表册报送减少30多张。”
在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乡高原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辉轻点“一张表”平台,15分钟便完成村里发展情况数据填报;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沓苏村统计员周训英说,以前加班是常态,现在系统自动汇总,指标少、功能强,负担大减。
…………
负担减轻了、机制顺畅了、作风更实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服务群众更加精准高效。
“游客多,买你家小吃的娃娃多,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晨光熹微,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鞠华国的身影出现在村民任达江家门口经营的小卖部。
“村干部就该围着地头转,围着老百姓转,而不是围着会议桌转。”在鞠华国看来,干部深入群众,及时解决对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才是真实可感的。“现在去老百姓家里的次数多了,村头的狗见了我们都不叫了。”鞠华国打趣道。
在龙塘镇,越来越多像鞠华国一样的基层干部从过多报表、冗长会议中走了出来,忙碌在田间地头、走进了村民家里,困牛山村也有了大变样,旅游发展风生水起,群众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村里已发展红色民宿4家、农家乐7家,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近4万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7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余元。”鞠华国说,村民日子越过越好,干部干劲也更足了。
减到点子上,治在根子上。全省各地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正确处理“应减之负”与“应尽之责”的关系,让“马”不倦怠、“车”不超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做群众的“贴心人”、发展的“实干家”,进一步激发基层干事热情、治理活力,让服务群众更加有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