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耕地后用来种生姜,每亩一年能多挣一万多元。”4月9日,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沃田村村民鲁小芳对记者说。这是当地引导农户将低效土地转化为新增耕地的生动实践。
贵州是中国喀斯特地质地貌典型地区,土地资源极其宝贵。近年来,镇宁自治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细致摸排、引导改种、土地整治等措施,在该县51.92万亩耕地面积基础上,两年新增耕地2.56万亩,交出了一份喀斯特山区耕地保护的“硬核答卷”。
唤醒“沉睡”的土地
为摸清耕地“家底”,2023年以来,镇宁自治县采用“政府摸排+农户复耕”模式,把坡度太陡、耕种条件差的区域剔除,精准划定适合农户耕种的区域。
“镇宁地形复杂、山地广布、土壤质量分布不均,加之生态保护的严格要求,大大增加了划定易耕范围的难度。”县自然资源局调查规划所所长王华回忆说,经过两年努力,通过大量实地勘察和严谨验证,该县各地共找到2.56万亩适宜耕种的区域,主要为低效园地和灌木林地。
在沃田村后山的坡地上,记者看到,村民罗发玉正操作微耕机开垦土地。他说,这片16亩坡地去年还是低效梨园,亩均收益不足800元,今年改种生姜后,经济效益翻了几番。
“政府免费发种子,购买化肥和农机也有补贴,只要管理好一点,肯定会有好的收成。”村民王勇说,他打算着将自家的10亩低效园地开垦来种植生姜和辣椒,还想流转其他村民的10亩低效园地扩大种植范围。
此外,该县还有约1000亩潜力新增耕地,已完成外业踏勘工作,正在完善实施方案,预计今年秋季可开展种植。
土地整治让贫地变沃土
清晨,在白马湖街道民族村的坡地上,村民韦文开在微耕机的轰鸣声中碎土开沟,准备套种四季豆、花生和玉米。
“以前路窄,机器进不来,要用牛来耕地,土层薄得暴雨一冲就‘秃’。”韦文开指着新筑的梯田埂说,现在有3米宽机耕道,土层增厚50厘米,坡上还有3个蓄水池。
变化源于去年6月该村启动土地整治项目,韦文开家的10亩灌木林地经过整治后成为沃土。街道执法大队队长苏克永介绍,过去耕种条件不好,村民不想种地,丢荒后逐渐形成灌木林地。项目共投入268万元,去年8月完工后实现新增耕地92亩。
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平整地表、清除石块、覆盖厚土、种绿肥植物等措施,让贫瘠或受损土地恢复“健康”。同时,新建机耕道、蓄水池等设施,方便农户种收,提高耕种积极性。县自然资源局土地整治股股长刘卫东表示,土地整治项目不仅增加耕地面积,还为该县粮食安全提供保障,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设置1836名“耕地管家”
春耕时节,镇宁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东侧空地上,农户忙着施撒牛粪,翻耕玉米地——这块地由厂方无偿提供,收成尽归农户所有。
这场特殊的春耕背后,是一场从“违法占耕”到“纠违复耕”的整治行动。时间倒回2021年6月,县自然资源局收到自然资源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反馈,经核实其中一个图斑为污水处理厂未批占用耕地建设问题。
执法人员吴能科现场核查后,立即叫停施工:“施工已破坏耕作层,必须拆除复垦。”污水处理厂随即投入9万元实施复垦,土地验收达标后交由农户代耕。
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该县实现对耕地保护情况的全方位、全天候监管,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2023年以来发现各类违法用地行为89起,立案查处违法用地32宗,整改处置率达90%以上。
同时,构建“人防+技防”监管机制,完善县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管理,发挥人防巡查优势,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该县共设置1836名“耕地管家”守护良田,2023年至今,违法占耕地面积从155亩下降至25.02亩。(记者 彭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