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贵州

一位“农业大咖”一位“草莓博士”,听他们讲述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样炼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正值春耕时节,“三农”话题热度不减,社会各方持续关注,生动诠释了“民以食为天”这一朴素道理。

什么是“农业新质生产力”,怎么实现现代化农业?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两位长期深耕农业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另一位是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瑶。

“投资于人”,人才是最硬核的支撑

现代化的农业是什么模样?

宋宝安给我们这样描摹他心中的图景:“智能、高效、绿色、可持续,让农民像演奏者一样精准地‘演奏’出一曲丰收的乐章。”

当传统印象中严谨认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用了这样一番极具画面感的描述,不禁令人憧憬,农业发展是否真的可以像演奏音乐一样优雅、精致、精准?

这背后,人才是最硬核的支撑。

“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内在统一、相互支撑。我们努力多措并举,破解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短缺难题。”宋宝安认为,应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切入点、着力点,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加强涉农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当务之急,高校应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和学科专业布局。”宋宝安表示,应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在知识生产模式和机制方面积极主动寻求变革,持续优化学科生态,大力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特色学科建设,聚焦重点产业打造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团队。

“培养新时代‘三农’人才,应将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

宋宝安希望,不仅要强化创新创业训练,还要持续优化培养路径,打破学科专业限制,通过招收创新实验班,采用项目制教学,推行“本硕博一体贯通+产业+专家+基地”等模式,以“高、专、融、特”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扎实学识、卓越能力、开阔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宋宝安所关注的人才,不是新话题,年年都在提,这是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坚守和执着,足见重视。

面对社会的关切,宋宝安的回答也引发不少人的共鸣:“今天对于人才的每一分投入,都是在为明日的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

“收获于人”,农民的获得感最实在

乡亲们对李世瑶有一个亲切的称呼:“草莓博士”。

皮肤黝黑、言语朴实,网友们也笑称:“这是一个最不像博士的农民,也是一个最像农民的博士。”

博士毕业后,李世瑶放弃了大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农村创业,在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9.7℃的六盘水,扛起锄头、挽起裤脚,手把手领着村民干,把草莓、西瓜、鲜食玉米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为何会这样选择?李世瑶回答得干脆:“有底气。”

要问底气从哪来?他用一个比喻作答:“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贵州山珍美味何其多,‘小而精、特而优’的土特产格局就是我的底气所在。”李世瑶认为,贵州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多样,造就了多样的地方品种和特色农产品。

威宁的土豆、仁怀的酱酒、凯里的酸汤、六盘水的红心猕猴桃、兴仁的薏仁米,还有茶、辣椒、食用菌、中药材、油茶……“环境多样的贵州,一地有一地的风味,这样丰富的味道是土地的馈赠、是一种资源优势。”李世瑶说。

既有地理之利也有长远之策,贵州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由此破题。

当问及如何理解“农业也有新质生产力”?李世瑶的回答很接地气:“最重要的是,农民要听得懂、农民要用得上、农民要有收获。”

说一千、道一万,发展乡村产业,根子要落到促增收上来。

“农民的获得感最实在。”这些年,李世瑶以良种良法助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通过一次又一次示范带头,不断引种试种,创新种植技术,试验的玉米品种产量是本地均值两倍以上,再用玉米套种土豆,实现一地多收,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李世瑶始终牵挂着家乡的草莓棚、鲜食玉米地,他希望持续探索科技赋能山地农业发展路径,带领群众高效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不负群众期待。

往下扎得越深,才能长得越快

投资于人,也收获于人。这是宋宝安、李世瑶身体力行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最好诠释。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词,但绝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人才的接力、延续,农民的收获、幸福,让这一新词在此刻有了具象化表达。

宋宝安长期致力于做科研、对人才持续关注;李世瑶田间地头当领头雁、立志当农民的博士。

其实,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颗种子,深深扎根、静静发芽,让曾经充满泥味、土味的农业产业,有了新的味道、新的气息。

正如竹子有一种定律,头4年时间长不过3厘米,直到第5年,它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突飞猛涨。前4年竹子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

只有往下扎得越深,才能长得越快。透过他们的讲述,也能更加理解,毕节威宁以科技赋能,培育出了“没有土的土豆”;把一锅酸汤琢磨透,小作坊也变成了大产业;仁怀白酒智能化创新,老牌也绽放新风采;土里土气的野果果一跃成为“维C之王”……这些生动蝶变背后,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诠释。

李世瑶的科研所就在田间地头,除了每日雷打不动查看草莓大棚、土豆和玉米生长情况,他还将宋宝安的最新农药科普知识带了回来、交给大家。

贵州大学也传来好消息,今年将聚焦贵州战略需求,稳妥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其中,涉农专业是扩招重点。

春天的故事正精彩,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是耕耘奋斗的身影,处处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奇迹。(记者 曾书慧)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