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贵州

以奋斗为笔,写下山水间的人类奇迹

桥何名欤?曰奋斗。

12月4日,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获2024年“新时代的贵州人”称号,团队负责人韩洪举难掩激动:“是山秀水造就了贵州交通人的梦。”

首创7项国际领先技术,建造了12座“世界第一桥”。多年来,团队的桥梁工程师们执着地联通着贵州这片崎岖不平的山地。

从“60后”到“90”后,这个以16名桥梁专家为主体的贵州团队,今年还获得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成为新时代工程师队伍的优秀代表。

追求卓越的他们,在世界前100座高桥中,参与建造34座,引领世界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发展,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干力量。

在贵州复杂的地形地貌上,将图纸“写”进现实,对于这个团队,以及团队背后千千万万的建设者来说,都是一场“大考”,而他们的答卷,是万桥飞架。

而今,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一个崭新的贵州跃动而出;从万桥飞架看山水间的人类奇迹,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代代相传。

没有先例,那就成为先例

时至仲冬,气温骤降,贵州重点工程的建设热度却丝毫不减。

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全长2890米、主跨1420米……跨越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一座悬空200多层楼高的桥梁初露峥嵘。

这是贵州向云端发出的新挑战——花江峡谷大桥,当下以每天1.5节段的速率稳步推进钢桁梁吊装,2025年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山区第一跨”。

说起团队在建的这项世界超级工程,韩洪举充满自信和骄傲。但敢为人先的底气,不是凭空出现,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来源于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超乎常人的担当与毅力。

20世纪80年代,贵州首创桁式组合拱桥,并于1995年在乌江天险上建成主跨径330米的江界河大桥,是当时世界最大跨径的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

2000年以后,贵州桥梁建设施工工艺持续提升突破,团队成员用长度跨越天堑,用高度跨越沟壑,用技术跨越障碍,开启了逆天的建桥之路。

2008年,韩洪举被任命主持修建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最初方案是主跨220米的刚构桥,施工钻探时一个大型溶洞的意外发现,打破了原本的设计方案,大桥主跨不得已扩大到290米,这多出来的70米让他犯了难。

当时在同类桥梁中,国内乃至世界还没有如此跨度的大桥可参考借鉴。“没有先例,那就成为先例。”经过十几个方案的推演,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首次形成了一整套“空腹式”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建造方法,这也是空腹式体系的世界首创。

不仅是韩洪举,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的成员们,都善于在没有路的地方蹚出一条路,在山穷水尽时搭出一座桥。

2009年12月23日,世界首座山区峡谷千米级跨径桥梁坝陵河大桥建成,拉开了贵州建造世界级桥梁的序幕。

坝陵河大桥设计之初,选取了日本一座大桥为蓝本。建设期间,国内没有桥面吊机可用,国外的吊机技术转让及租赁费用又高。为此,团队成员下定决心研发桥面吊机,核心技术还是要靠自主创新。

“当年,我们翻着国外的桥梁画册,去学习专研工艺工法。现在,我们通过数字化改造,使架桥设备实现了更加智能化。”团队成员阮有力说。

时光辗转,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多种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新桥型,成体系攻克了山区千米级悬索桥、大跨径斜拉桥、大跨径拱桥、连续刚构桥等一批关键建造技术。

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的建设,验证了团队的又一次世界首创。团队成员张胜林介绍,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座钢桁腹杆—混凝土组合拱桥,新桥型不仅将桥的自重降低了30%,竖向刚度大幅提升,节省大笔建设资金。

跨越山河,攻克世界性难题

贵州高山峡谷间,团队成员或擅长结构设计,或精于建造工艺,或主攻材料创新,不断刷新着世界桥梁的纪录。

为跨越槽渡河峡谷,平塘大桥采用了最为经济的三塔斜拉桥,使中塔成为“世界第一混凝土高塔”。

为解决该桥中塔受力与变形协调的问题,团队成员杨健创新提出“中塔塔梁铰接、边塔竖向支撑”的多塔高墩大跨度斜拉桥结构体系,332米钻石高塔设计汲取了苗族裙摆元素,充分体现了力与美的结合。

山区峡谷桥梁风环境复杂,是每一座大跨度高桥都要面临的技术难题。刘建军、杨鸿波等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峡谷桥梁复杂风环境研究,为峡谷桥风荷载计算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支撑。

多年来,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在追求卓越中,用一个个工艺工法的创新与实践,打造了一座座巍然屹立于贵州高原的品质“坐标”。

“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是世界特大跨径钢桁梁斜拉桥的典范。团队成员廖万辉介绍,仅从大的施工工艺上讲,大桥就有钢桁梁整节段梁底轨道“纵移悬拼”等5大成果创新。

坐落于贵阳市水源保护地、红枫湖国家级景区的花鱼洞大桥,2019年在原桥的基础上拆除重建。团队创造性提出了“利用旧桥建新拱、采用新拱拆旧桥”的建设方案,实现旧桥混凝土100%循环利用、钢材100%回收,留住了青山绿水的同时,以参评历史上最小体量的桥,获得桥梁界“诺贝尔奖”。

“抱”在一起,合力创造奇迹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团队成员的拼劲、韧劲。

木蓬特大桥施工方案从构思到最终稿,团队成员郭吉平奋战了120天,不停地查资料作修改,反复地计算绘图,稿子摞起来比桌子还高,直接画出了腱鞘囊肿。

高考时,团队成员刘小飞志愿填的都是桥梁工程专业,带着“修世界级大桥”的梦想,22岁的重庆男孩来到贵州,把修桥当成是一件幸福的事,一干就是20年。

“造桥不是纸上谈兵。”团队成员王骞眼里,无论多绚丽的大桥,都需要脚踏实地,都是我们从泥土里垒出来,从汗水中拼出来的。

团队成员刘彬觉得,只要用技术创新,将桥梁的建设精度再提高一毫米,将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再降低一度,让工程品质再提升一个台阶,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成就卓越,但绝不止步于此。”团队成员张基进说,支撑他们扎根山区、忘我奉献的,是乡亲们走出大山的渴望和大桥建成后乡亲们洋溢出的喜悦。

“对桥的渴望,全世界人民都一样。”团队成员刘骁凡说,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80、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要看中国了。

这些年,团队用过硬的技术挑战更大的市场,成为了“一带一路”上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成员们都很自豪,贵州山区峡谷的桥梁建造技术能伫立在格鲁吉亚等异国他乡的大地上。

这些年,团队国际大奖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詹天佑奖、鲁班奖等国家工程奖20项,凝聚了贵州智慧,淬炼了贵州技术,也让世界看到了贵州方案。

这些年,团队在实干中,让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再次享誉世界。而所谓的“魔”,其实是因为一个个朴实而善良的劳动者“抱”在一起的力量,才有了超越人类极限、缔造世界奇迹的“魔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