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必先强教,为当下计、为长远谋,我们必须以教育的高投入,赢得贵州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
全省教育大会召开已经一周了,省领导的这句话一直在记者的脑海里回响。掩卷而思,这些年关于贵州教育的一些故事,也时不时地在眼前浮现。
回顾来路、展望前程,我们愈发强烈地感到: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赢得教育就是赢得未来。
“穷省富教”的坚定笃实
2008年,一个叫刘秀祥的贵州青年考上大学。助学贷款为“背母求学”的他提供了莫大帮助。四年后,他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
2024年,另一个叫彭国江的贵州青年考上大学。尽管父母双双残疾,家庭经济拮据,但依靠助学贷款和各方资助,她也顺利走进了大学校门。
他们一路走得踏实。这份踏实,来自贵州“穷省办大教育”的坚定。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从2013年起,贵州“勒紧裤腰带”,每年压缩不低于5%的行政经费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始终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9%以上、始终保持第一大支出位置。
每100块钱就有将近20块用在教育上,这对于经济总量小、财力弱、用钱地方多的贵州来说,是需要决心和定力的。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于是,“营养午餐”、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纷纷走进我们的生活。
目前,贵州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参与的“奖、贷、助、勤、补、免”全方位资助体系。
“只要考得上,就能读得起”,成为贵州人最普遍的教育获得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面向未来,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千方百计加大资源保障和经费投入力度——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见到成效的事业。两个“逐年只增不减”,彰显的正是省委、省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办教育的坚定和执着。
“强化理工”的办教方向
当前,贵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
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富矿精开”,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大数据,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战场上,需要大批理工科人才。
但全省30所本科院校中,以理工科为主的只有5所,高等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还不强。
面对发展所需,贵州省委、省政府求才若渴,大力实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大工程”。
一方面,大力实施“引才工程”,每年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广招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一方面,大力实施“育才工程”,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最大限度挖掘和开发现有人才潜能。
2023年召开的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要优化学科结构,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加快形成与全省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
全省教育大会再次明确,要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深化校企人才交流、科研合作,更好促进产教融合。
今年秋季学期,全省所有高校均开设《数字素养通识课》,贵州大学开设行星科学本科专业,贵州理工学院主办贵州能源产业技术发展大会……理工科强化行动,已然启动。
“借梯登高”的开阔眼界
关起门来办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自身努力的同时,还要向外求取、借梯登高。
近两年,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为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弗迪电池、宁德时代等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200多人,颇受欢迎。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与知名企业双向互动,学以致用、借梯登高。
浙江大学对口帮扶贵州大学、厦门大学对口帮扶贵州师范大学、原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老师执掌台江民族中学……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是提升贵州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进一个名校长,带来一个好团队,就能带动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方教育水平实现跃升。
近几年,贵州先后与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众多知名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载体扩大国际教育合作,积极推进省内高校与东盟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
全省教育大会对推进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学科建设、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等工作都作了明确部署。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持续扩大教育开放合作,贵州教育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助推力”越来越强。
全省上下务必坚定决心信心,久久为功、实干兴教。唯其如此,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厚积薄发、未来可期,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基固本、根深叶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