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土资源——靠山吃山唱山歌
织金县桂果镇300亩红托竹荪已进入丰收期。“竹荪采摘时间很短,早上五点半到九点半是采摘的‘黄金时间’。”这几天,该基地负责人毛兴华都要带领工人抢时间,要在竹荪完全开伞前完成采摘。
“今年市场不错,不愁销路,特别是新鲜竹荪。”毛兴华介绍,现阶段市场价每斤50元左右,该基地今年产值至少能上100万元。
织金竹荪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名优农特产品,有“真菌皇后”的美誉。织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林地资源,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快推动竹荪产业发展。目前,该县竹荪种植面积1.6万余亩,从事竹荪种植的农户约7万人,干品年产量1600吨左右,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8亿元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已初步形成,生产链条日趋完善。
在销售上,织金依托新建的食用菌集散中心,不断巩固提升省内市场占有率;利用东西部协作资源,大力拓宽省外销售渠道;依托“黔菜入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等工程,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持续推动食用菌进粤进京进川渝。
靠山吃山唱山歌。像织金竹荪这样闯出名堂的土特产在黔贵大地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我省立足乡土资源,向山地要效益,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支持相邻县打造集中连片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
“土特产”金字招牌越来越亮。镇宁蜂糖李、罗甸火龙果、从江百香果、威宁苹果等一批批独具风韵的农产品源源不断走出大山,为千万农户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
目前,我省辣椒、刺梨、蓝莓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茶叶、蔬菜、食用菌生产规模位列全国前列。近年来,我省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5.8%,农民收入年均增长9%,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聚焦“三品一标”——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
“血浆鸭、黄焖鸭、卤鸭……没想到一只鸭子在这里还有这么多做法,而且每一种都很有特色,辣而不燥、咸香入味、不柴不腻。”不久前在三穗县“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暨“十佳餐饮名店、名菜、名厨”评选大赛上,自称“吃货”的成都游客张晓敏现场品尝后连连点赞。
三穗鸭是中国地方四大名鸭之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三穗县聚焦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创建,聚力做深做优三穗鸭生产供应、精深加工、品牌价值全产业链。今年,省里又专门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安排250万元支持三穗鸭新品系选育,形成三穗鸭原种家系群50个。此外,还将三穗县兴绿洲公司纳入省级禽肉(蛋)重点民生保供企业名录、贵州民投绿洲公司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名单。
聚势成链,“麻江蓝莓”茁壮成长。1999年,第一批引种栽培的蓝莓在这里扎根,现在已形成育苗、种植、冷链储运、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蓝莓全产业链。2017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3年,进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目前,该县蓝莓种植面积8.71万亩。“麻江蓝莓”还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产品清单,并收录入贵州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
聚焦“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善特色产业标准体系,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欧盟标准等衔接,并通过成功举办茶博会、辣博会等活动,“贵字号”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遵义朝天椒”位列“中国十大名椒”之首、“滚山鸡”飞进了粤港澳、贵州抹茶走进美国星巴克……品质优良的“贵字号”农特产品正源源不断飞出大山,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稳步提升。
推动产业升级——向融合发展要效益
九月,罗甸县红心火龙果上市时节。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土质不好,种什么都不结果。公司流转过来后进行土壤改良,并采用生态农耕模式,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化学激素、农膜、转基因种子,种出了高品质的火龙果。”沫阳镇沫阳村火龙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才华说,“我们的火龙果之所以受市场青睐第一就是品质。”
近年来,罗甸县通过改良品种、绿肥种植、大数据监测等措施不断提升火龙果品质,火龙果产业持续迭代升级,已成为当地群众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目前,该县火龙果种植面积3.54万亩,挂果面积3万亩,以订单式销售为主,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在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清洗压榨、低温发酵等多道工序后,一颗颗金黄的刺梨被加工成刺梨汁、刺梨养生原液、刺梨口服液、刺梨泡腾片等50多种产品。该公司拥有17条生产线,其中PET无菌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2.8万瓶饮料,也是当前西南地区产能最大的无菌生产线。
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各地“土特产”百花齐放。茶、辣椒、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崛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1200家。
为进一步做好“土特产”文章,近年来,我省加快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分层级布局加工业,并用好直播销售等方式,切实把优势做优、强势做强。同时,加快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服务业等多种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过去的原字号农产品到现在的“贵字号”品牌制成品,贵州乡村特色产业正呈现“接二连三”的加速态势,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了坚实步伐。(记者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