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贵州视察,两次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多次对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贵州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饱含对贵州各族人民的特别厚爱。
旗帜指引方向,实干成就未来。贵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聚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目标,推动贵州民族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贵州“村超”、“村晚”活力四射,让全省人民备受鼓舞。“村超”的火爆出圈,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热情洋溢、活力满满的多彩贵州。
我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模范省目标提出以来,贵州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的典范、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典范、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典范“六个典范”,建立“1+8”示范试点工作格局和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调度机制,并通过“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等赛会展节,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系统化构建完善模范省建设的体制机制。
美美与共,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这个春节,“村超”2024赛季开启。走进“村超”现场,唱侗族大歌、跳多耶舞、吹芦笙……足球的热情和民族的风情一起绽放,体育赛场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舞台。
看球赛、品美食、赏歌舞……赛场上,体育精神无限释放;赛场外,民族文化尽情闪耀。“村BA”“村超”搭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各族群众、各地游客共享乡村嘉年华,展现出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画面。
2024年春节期间,全省各地传统民俗活动展演轮番上阵,丰富多彩民族文化活动不断上演;灯会庙市、路边音乐会、省博物馆展览、舞龙表演、非遗秀场等让贵州各族群众和谐共融、共享共乐。
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村BA”“村超”等赛前赛后的舞台上,各类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文化活动火爆上演,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谐家园”慰问演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活动,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项工作走深走实。一场场双语宣讲党的政策,以符合群众需求的话语体系,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创新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实用技能“双培”行动、“推普兴乡”行动,培训国家通用语言和实用技能41.8万人次。
同心同行,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贵州提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苗绣、贵银等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和市场化发展水平。
持续打造“多彩贵州”绣娘品牌,积极支持苗绣产业项目,建设一批直播基地,对从业人员开展直播电商和跨境电商培训,加强与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平台合作,建立一批线上销售专区。近年来,我省系列推动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出台,下放了30多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传统医药等特色产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走进三都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马尾绣产业专业合作社内,一幅幅传统与时尚结合的绣品让人眼前一亮。
三都自治县中和镇的雪花湖社区共安置搬迁群众1195户,先后荣获“全国200个美丽搬迁安置小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称号。三都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心手相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省通过全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着力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实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全覆盖目标。
新春伊始,贵州、江苏携手翻开了两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崭新一页。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多家企业携近千个岗位走进乌蒙山区,来到赫章县、大方县和盘州市,开展“乌蒙同心、贵苏协作”红石榴就业行动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招聘会。
安顺市西秀区在彩虹社区深化“点单·派单·评单”模式,有效打通服务各族搬迁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他们更好更快融入城镇生活,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实现互嵌式发展。
近日,在台江县南宫镇交密村民族团结食堂,一桌桌饭菜香气扑鼻,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为一对正在这里举行婚宴的新人送上祝福。他们选择在村民族团结食堂举办婚宴,看重的是场所的喜庆宽敞,服务便捷。
民族团结食堂不仅是村民设宴办酒的好地方,还成了推动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团结、开展政策宣传、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我省将“民族团结食堂”作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一个抓手,在省民宗委的组织推动下,在全省推动建设163个民族团结食堂,“小食堂”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阵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阮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