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贵州

贵州:改革开放披荆斩棘 创新驱动破浪扬帆

改革开放披荆斩棘 创新驱动破浪扬帆|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切实增强动力活力,贵州发展蹄疾步稳。

“要发挥好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多做创新性探索,多出制度性成果。要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要求,谋划实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供水、供气价格改革,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坚定不移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用足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重点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日韩等加快扩大开放。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特色科技强省建设,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扎实开展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在贵州加速集聚、融合、转化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省委主要领导强调,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创造性举措扬优势补短板,努力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贵州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之路,奋发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推进“富矿精开”是远近结合的战略举措。省委主要领导强调,要聚焦精准配矿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向优强企业配、用市场方式配、朝产业协同配,不断提高配置的针对性、协同性、规范性。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助力“富矿精开”——贵州将矿业权“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在全国率先实现矿产资源出让收益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探索零星矿产资源储量交易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研究提出的按“价+率”征收建议,写入国家新修订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办法。

全省首个碳汇交易运营中心于去年7月在剑河县授牌成立,全力探索生态碳汇市场交易的贵州方案。为推进生态综合补偿价值试点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贵州银行剑河支行设立碳汇交易结算点“一道一区一服务”机制,增强绿色碳汇金融服务普惠性。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加快数据确权,实现数据资产化、价值最大化,目前累计集聚数据商、数据中介等经营主体800余家,累计交易额超过21亿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今年1月底,贵州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措施》,从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优化政务服务方式、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评价等多方面深入改革,为民营企业送上“大礼包”,坚定在贵州投资兴业的信心,与贵州共进步、同发展。去年,凭借招商工作机制创新,贵州新增产业到位资金3000亿元以上。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是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的战略定位之一,高水平开放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要求,切实增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坚定决心、超常规举措推动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去年6月12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国际货运中心正式通过贵阳海关验收;8月31日,贵南高铁全线贯通运营,贵州再增一条开放大通道;12月13日,贵阳至加尔各答的国际货运航线开通,这标志着贵州拥有了首条国际货运航线,来自南亚的海鲜、水果等不断丰富贵州人的餐桌,贵州制造的服装辅料、机器零配件、显示屏等也借助该航线,在家门口直通世界各地。

贵州明确重点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日韩等加快扩大开放。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为贵州打通新的经济走廊,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扩大了贵州的东盟“朋友圈”。

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遵义综保区不断擦亮开放名片、高扬开放旗帜,开工快干、开放大干,充分挖掘外贸增长潜力。向广东、广西、浙江、上海、云南、重庆等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全面提升“1+9”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功能,办好数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重大对外开放活动,加快建设国际陆港、航空口岸、水运港,打造多层次对外开放平台,深化“东部+贵州”合作模式,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如火如荼。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省委主要领导强调,狠抓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扎实开展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和各地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更大力度推动贵州制造、贵州建造、贵州服务提质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

2023年,贵州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24位,为历史最高排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99%,为历史最高,较上年增长0.06个百分点。“科技入”加快推进,142名院士到贵州开展科技合作,创新赋能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2.8个百分点、达到13.3%。贵州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在库企业达到1879家,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5家。

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成效明显。启动建设黔灵实验室,贵州大学联合国家天文台共建中低频射电天文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开展主要矿种产业链科技支撑战略研究,提交找矿靶区16个。以“赛马制”组织锂资源高效分离提取技术攻关,制备出成本不超过9万元/吨的电池级碳酸锂。编制6组21种矿种“富矿精开”创新链图,为“富矿精开”精准提供科技支撑。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5.8,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2%。

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有新突破。“油研2020”推广超过132万亩,示范推广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80万亩。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总产值达到696亿元、同比增长11.6%。全省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分别达到24.4%、86.2%。建设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打造智慧旅游景区,“一码游贵州”平台累计访问量达5.5亿次、总用户4071多万人。累计引进培育新兴数字骨干企业526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7.2%,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3%。

创新平台进一步提质。成功重组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7家,新增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贵州科学数据中心的FAST数据中心主体结构封顶;组织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重组,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大成果转化基地在开阳县开工建设;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进入实质性运营。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2023年,贵州调整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累计投入近3亿元,激励近792家规上工业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有效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3.22%。科技型企业获得贷款980亿元。第六轮“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促成20余家省内重点企业与北航、北理工、哈工大、中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紧密联系、达成实质性合作。

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力量

省委主要领导指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持续加强引才工作,不断加大育才力度,充分激发人才活力,着力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暖心留才。

2023年7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主持的《植物保护专业“农生化交叉、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评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学校自2002年以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按照搭建平台引人才、项目纽带聚团队、基础应用共发展、农田车间同结合、面向产业重转化、示范推广助市场的人才培养路径,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拥有国家级人才25人,所在植物保护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类学科。2023年,实验室新增顶尖人才1人、领军人才2人、拔尖人才6人,占学校实际新增国家级人才总量的45%。

这是贵州推动高层次人才打造“大团队”、搭建“大平台”、产出“大成果”的缩影。据统计,贵州累计建设产学研发展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国家级省级平台1100余个,其中,国家级平台载体60余个。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着力打造活力迸发的人才新高地。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技能贵州”行动等,打好培育人才“组合拳”;设立贵州“人才日”礼敬人才,颁发“贵州杰出人才奖”褒奖人才,实施产业重点人才和团队引进“123”计划优待人才,发放高层次人才“优才卡”……

一系列举措持续向全社会发出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的最强音,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一路“黔”行,从“贵漂”成为“贵定”。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迫切需要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上下功夫。对此,贵州出台系列文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同时,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学科提升,探索建立“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新机制,形成了人才荟萃、近悦远来的良好态势。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刘其斌:

开展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

助力“电动贵州”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发展,大力发展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产业,加快形成完整产业链。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刘其斌表示,新能源汽车于2013年在我国开始大范围推广应用,并于2021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生产量和装机量也随之快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平均使用寿命为6至8年。当电池使用寿命结束时(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续航里程将明显变短,充电时间将明显变长,维护成本不断提高。此时,动力电池需要进入退役程序,进行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公司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相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刘其斌表示,近年来,贵州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锂电池相关产业,打造“电动贵州”。但在原矿开采—电池材料生产—电池生产—电池应用—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上,电池回收是关键一环,也是薄弱一环。

“新能源电池回收不仅具备一定的经济效应,也顺应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省已开始布局这一新兴产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刘其斌说。

刘其斌表示,首先,贵州省工信厅可以积极引导和培育有一定能力的企业,申请进入工信部主导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白名单,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增加企业进入数量,且尽量布局在贵阳、毕节、遵义、黔南等地,将该产业做大做强。

数据显示,省内从事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的企业不多,获得电池回收行业白名单的企业仅有5家,其中,3家分布在铜仁市的大龙经济开发区,1家分布在黔西南州,1家分布在息烽。刘其斌表示,由于该产业在省内分布不均,导致回收成本较高,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很难做大。

其次,要按照《回收网点运营指南》建设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网点,规范回收、拆解、检测、评估、重新利用各环节,强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避免黑作坊“劣币驱逐良币”。建议公安、消防、市场监督、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和不规范贮存电池。同时,建议由政府牵头,企业自愿参加,建立区域性集中回收中心,实现集约用地和集约生产。

此外,要提前布局一体化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建议科技、工信等部门密切协同,设立一些交叉材料、机械、自动化、大数据等学科的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技改项目,为省内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为贵州省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我们要在这一产业的高潮尚未到来之前,尽快突破一体化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刘其斌说。

贵州民族大学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霍雨佳:

抢占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发展制高点

“2023年初,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引领了社会热潮。在国内,盘古、通义、文心一言、星火等大语言模型相继面世,通用模型和行业模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以预见,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将成为数字经济下一阶段的主战场。”贵州民族大学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霍雨佳说。

作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大力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具有扎实的基础优势和很好的天然优势。霍雨佳介绍,“华为、三大运营商、腾讯、网易、美的等超大型数据中心相继落地贵州,让我省成为了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集聚最多的地区之一。”

未来,贵州数据中心的发展也将由“以存为主”转变为“算力优先,算存一体”。霍雨佳表示,贵州是同时拥有国字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根镜像服务器、国家顶级域名节点的少数省份之一,是国家重要数据的战略纵深、算力保障基地,服务东部和粤港澳大湾区,地质结构稳定,生态气候凉爽、能源供给充足……这些都是发展智算中心,支撑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重要优势。

霍雨佳认为,贵州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重点在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的建设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试点,包括城市算力网的建设。他介绍,今年1月人工智能训练场已在贵安新区挂牌成立,主要用于打造智算服务中心、数据流通中心、大模型训练中心、联合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

“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剑指抢占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发展制高点。”霍雨佳建议,推进以旅游大模型、白酒大模型、政务大模型、矿山大模型、金融大模型、气象大模型等为代表的特色行业应用,在贵州生根落地,利用贵州行业优势、算力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大数据发展的先行优势和行业数据积聚优势,助力贵州成为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之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王雨 张凌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