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迎来一年一度的水族端节。在这场为期49天的世界最长年节中,2025年贵州“村马”全国赛马邀请赛激情上演,来自全国多地的108匹赛马和62名骑手展开角逐,数万观众和游客齐聚三都西部赛马城加油喝彩。
“骑手们个个勇往直前,快要达到终点时,看台上的两万人全部站起来欢呼。”上海游客潘女士说,现场氛围让人热血沸腾。
广东游客丁女士也有同感,她说,“速度赛第一圈骑手们的差距并不大,到了第二圈冲在第一的骑手已经遥遥领先,特别厉害!”
“参赛的有澳大利亚的马,也有蒙古马,没想到赛事还挺国际化的。”广西游客李先生为骑手与骏马的完美配合点赞。
连续五天的激烈较量,18场赛事场场精彩纷呈、扣人心弦,最终决出公开组和民族组的6个冠军以及各组前六名。
云南骑手余涛包揽公开大马组1700米和3300米速度赛冠军。“对手都很强,大家拿出了全部的实力进行比拼,很过瘾!” 他说。
云南骑手 余涛
“我们内蒙多在草原上赛马,第一次来贵州山区的赛马场,跑道和赛事规程都特别规范,我会带动更多内蒙人来这儿比赛。”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马主白嘎拉也有不错的收获,他的4匹骏马在骑手的驾驭下,夺得两个亚军两个季军。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马主 白嘎拉
“经过2年的运营,参赛的水平越来越高,而且今年的观众和游客50%以上来自省外。”西部赛马城运营企业负责人覃云峰认为,随着赛事人气高涨,贵州“村马”在国内赛马界占据一席之地。
西部赛马城运营企业负责人 覃云峰
贵州“村马”根植于水族端节悠久的赛马传统,它的火热让更多人看到了三都马文化、马产业的发展前景。27岁的水族小伙石绍张打小随爷爷学习骑马,7岁便开始赛马,他曾为谋生外出闯荡,但因割舍不下对赛马的热爱,最终回到家乡开办赛马场。
石绍张在马场训练
“我的马场目前有16匹马,包括进口马,国产纯血马,还有半血马。”石绍张说,他现在主要靠马匹买卖和赛马赢得的奖金维持马场的日常开销。贵州“村马”赛事贯穿全年,点燃了他对赛马的热忱,更成为他追逐梦想、投身事业的动力。
在三都,越来越多像石绍张这样的年轻人重新拾起了马鞭。当地通过马匹以奖代补、贵州马养殖场建设、贵州马品种登记等举措,推动传统赛马向职业化、市场化转型。目前,全县马匹存栏量达4217匹,还在职校开设了骑师班,进一步激活马产业链。
马尾绣产品
除了“马背上的较量”,国家级非遗马尾绣成为了水族人与马的另一种牵绊。千百年来,水族妇女用缠绕了彩色丝线的马尾毛进行刺绣,如今,她们纷纷将贵州“村马”的元素运用在创作中。
水族马尾绣省级非遗传承人 韦应丽(中)
“我们的香囊上设计了马的图案。小马玩偶的马鞍采用了马尾绣,尾巴用的是真正的马尾毛。游客们看了都很喜欢。”水族马尾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韦应丽绣了50多年的马尾绣,她的公司推出的多款“村马”文创产品在赛事期间销量大增。
据了解,马尾绣与马文化深度融合,已经为三都开发出百余种文创产品,有效带动当地3.7万妇女增收,马尾绣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
“村马”文创
以贵州“村马”为引领,三都逐渐形成了集体育竞技、非遗传承、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民族马术、文艺表演、美食品鉴等活动贯穿其中,拉动了当地住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三都全县旅游总接待人数突破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8亿元,增幅分别为37.4%和55.61%。
三都水族自治县文旅局党组成员 水族文化旅游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李洁
“未来,我们将构建‘赛事+体验+联动’三大体系,把西部赛马城改造为马文化主题公园,新增马术训练场、4k直播系统,推出水族马剧实景演出等。”三都水族自治县文旅局党组成员、水族文化旅游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洁表示,当地正谋划打造从县城、博物馆、万户水寨、赛马城到咕噜景区的核心圈,同时积极融入“黄小西”旅游线,着力将三都打造成世界水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都融媒周忠能 张俊峰 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陈思思 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