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在山东青岛举办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上,正式发布新一批入选“自然城市”平台的中外城市名单,荔波县凭借独特的喀斯特生态禀赋与扎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成功入选。
天门洞。
据了解,此次共有来自中国、南非、厄瓜多尔、土耳其等10个国家的19个城市(区)入选,其中荔波县、贵阳市云岩区、安顺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从江县5地携手上榜。
“自然城市”平台是由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环境署等组织共同推进的合作伙伴倡议框架下建立的线上互动平台,是全球顶尖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与案例分享平台。
“自然城市”的入选门槛极高,要求城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意义。
此次荔波成功入选,不仅搭建了与全球城市交流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共享生态治理成果的国际平台,更意味着其生态保护工作正式获得国际社会的权威认可。
大七孔水域。
荔波作为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时又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名片,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境内不仅拥有小七孔等知名生态景区,更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1.97%,现存野生动植物3000余种,是中国喀斯特地区国家保护物种和濒危物种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专家认定为“族群之间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卧龙潭。
近年来,荔波以世界自然遗产“金字招牌”和资源优势为依托,牢固树立“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文化塑县”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新路。
如今,原始森林的负氧离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景观培育成经济增长点,“好风景”与“绿经济”比翼齐飞。以生态保护为笔、绿色发展为墨,荔波在喀斯特峰丛间擘画出了一幅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典范画卷。
数据显示,全县旅游总收入由2007年的8.89亿元升至2024年的231亿元,经济支柱由煤炭经济成功转型为旅游经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毕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