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丹寨盛大开幕。来自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八方来客相聚一堂,共同见证本届非遗盛会的启幕。
开幕式在极具民族特色的《天籁之声》表演中拉开帷幕,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口技、木叶吹奏等多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交相辉映,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传承活力。
晚上8点,在热烈的氛围中,与会嘉宾共同推杆启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事业迈向系统性保护、融合化发展的新阶段。
开幕式上,现场发布了多项内容,其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蓝皮书2025》《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是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汇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力量共同编撰的精品力作,对2024年非遗传播工作以及非遗与旅游融合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度剖析。特别是2024年“特别致敬非遗活动”“最具传播影响力非遗活动”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的发布,引发全场关注。
此外,现场还发布了“五好非遗大集”品牌,汇聚206项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年会上集中展示,为游客打造全新的非遗体验。而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的上线,也让文化瑰宝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实现永久保存与共建共享。
在开幕式展演环节,川剧变脸与街舞融合的《古蜀天边行》,陕北说书与电声乐队合作的《三秦之声》,融汇醒狮、咏春与粤剧的《狮武岭南》,以及展现多民族文化的《多彩和鸣》等节目轮番登场,生动诠释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的完美对话,彰显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最后,整场活动在全体与会人员高唱《歌唱祖国》的歌声中达到高潮,传递出非遗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丹寨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是一场集展览展演、成果发布、学术交流、经验推广于一体的非遗盛宴。
期间,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5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携20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齐聚丹寨,运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与市场联动等多种形式,在为期6天的时间里,开展非遗盛装巡游、非遗大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青年交流营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最新成果,推动非遗更深层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