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同心协力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新突破。
一是工业经济稳步回升。深入推进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工作机制,常态化推进工业经济稳存量提增量专项行动,煤炭、电力、钢材、铝及铝加工、能矿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生产经营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二季度增长6.0%,三季度增长6.5%,1—11月增长7.4%,全年预计达到7.5%以上,呈现稳步回升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503.34亿元,同比增长7.9%,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0.9%;1—11月,全市完成工业税收50.18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2.5%。
二是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围绕省“六大产业基地”明确支持我市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加快推动能源及能源化工主导产业发展。煤炭产业方面,坚持走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路线,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有序实施煤矿“六个一批”分类处置,正常生产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实现“两个100%”,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1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15个。全市现有生产(含试运转)煤矿91处,规模7905万吨/年,生产煤矿单井规模达87万吨/年。1—11月生产原煤7276万吨,同比增长4.9%。电力产业方面,加快推进电力产业清洁高效发展,在优化发展火电的同时,积极推进电力多能互补、协同发展,目前全市电力总装机1474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1010万千瓦。1—11月实现全口径发电量449.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煤化工产业方面,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坚持以煤焦化为主的“1+3+4+N”(即坚定“煤—焦—化”1个发展方向;延伸煤焦油、粗苯、焦炉煤气3条产业链,形成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基地、LNG能源保障基地、碳基材料生产基地、苯基材料生产4个基地;建设其他N个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循环发展路径,有序推动煤化工产业全链条发展。六枝经开区美锦煤焦氢项目已建成,一期已投产。围绕煤焦油精深加工,已启动三强新能源50万吨/年煤焦油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主要生产炭黑、萘法苯酐等产品;围绕焦炉煤气精深加工,同步建设4000万Nm³/年高纯氢、20万吨/年LNG、30万吨/年合成氨等生产项目,启动下游110万吨/年硝基水溶肥生产项目建设。依托焦炉煤气制氢成本优势,全市以建设“两基地一中心”(全国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全国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氢能产业研发中心)为目标,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齐备的氢能产业发展全生态链体系。目前,六枝特区在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上已取得突破。水城经开区贵州能源水城200万吨/年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煤焦化项目即将建成,同步建设2.6万吨/年粗苯、2.9万吨/年硫酸、1.86亿方/年天然气(SNG)等生产项目。盘北经开区盛义信煤焦化综合能源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计划同步建设20万吨/年粗苯生产项目,正积极推进己内酰胺、锦纶生产项目招商洽谈。
三是特色新兴产业持续壮大。装备制造方面,着力补齐配套生产工艺和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红果经开区、六盘水高新区装备制造园集群发展。目前,已具备“三机一架”及单轨吊、矿用盾构机等10余种大型设备生产能力,初步形成集整机生产、研发设计、表面处理、维修再制造、非标件和耗材加工、高精检测、贸易服务于一体的能矿装备产业链。铝及铝加工产业方面,依托双元铝业电解铝资源,按照“1+3+N”(“1”即电解铝,“3”即铝合金棒、铝合金板、铝合金线材,“N”即下游精深加工企业)产业链集群发展模式,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招商引资,实现了铝水100%就地转化;已聚集56家企业、62个项目实现集群发展,2024年预计实现产值130亿元。双元铝业扩能技改项目已投入试运行,打破铝水供应不足的瓶颈,引领下游铝加工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四是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盘江新光电厂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双元铝业技改扩能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首钢水钢高质量发展焦系统结构调整、贵州能源水城200万吨/年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煤焦化项目,以及大湾、盘南2×66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盛义信煤焦化综合能源循环经济项目、贵州能源水城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六枝三强煤焦油精深加工、金兰盛锦硝基水溶肥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和支撑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投比重预计达50%。
五是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今年以来新增工业市场主体1270户、累计达1.15万户,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7户、累计达到117户,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户、累计达到86户。全力推进规上企业培育,全年预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户,截至目前规上工业企业达501户。统筹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增实力,支持具有潜力的大中型企业加快成长,贵州誉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成长为省级10亿级龙头企业,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贵州能源水城煤电化一体化有限公司等进入省级100亿级龙头企业培育范围。
六是园区平台迈上新台阶。充分借鉴市外先进经验,制定全市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开发区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开发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钟山产业园区获得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认定,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累计达到4个;六枝经开区、盘北经开区、红果经开区、水城经开区进入省级重点开发区名单,正大力推进钟山产业园区、盘南产业园区升建省级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取开发区纳入国家修订公告目录,为全市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加优质的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推进“富矿精开”,坚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新成效,以更大力度推进工业强市。
来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