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末,当记者来到开阳县花梨镇清江村时,只见蓝天白云下的洛旺河水面开阔、波光粼粼,两岸绿树成荫、风景旖旎。河畔,村民依山而建的一栋栋小洋楼被成片的果林环绕,挂满枝头的金色柑橘增添了丰收的喜庆色彩。
白驹过隙的岁月,早已拂去88年前红军长征途中激战洛旺河的硝烟。如革命先辈所愿,如今的洛旺河两岸正呈现和平与幸福的模样。讲述激情革命岁月
中国工农红军曾经三次过境开阳,洛旺河红军战斗遗址是红三军团长征进入贵州境内第一个抢渡江河的战斗地点,也是红军长征过贵阳打响的第一场战役。
据相关史料记载,1934年12月31日,猴场会议召开之后,红军兵分三路,准备抢渡乌江天险,向遵义挺进。红三军团从瓮安县中坪分左右两路往开阳行进,右路红军抵达开阳县龙水乡,左路红军进入开阳县花梨镇。
1935年1月1日凌晨,在大雾天气掩护下,中央红军三军团从花梨街上兵分三路直指龙坡、水口、洛旺河三个渡口,左路军经过苏家寨、姜虫田、长线土、菜籽沟、岩脚寨一带,凌晨两时许抵达洛旺河渡口东岸。
关于红军激战洛旺河的战斗故事,清江村村民都耳熟能详。村里57岁的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唐志辉说,外公在村里见过红军,自己从小到大就听外公讲过很多次红军抢渡洛旺河的故事。
唐志辉说,当年左路红军抵达洛旺河渡口后,尖刀班的几名战士潜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合力将被对岸守敌沉入江底的船打捞出来,并趁着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迅速划船渡过清水江,悄悄进入西岸大塘坡,在敌军碉堡的两侧引燃了炸药包。交战中,红军还向敌军阵地连续投掷手榴弹,睡梦中的敌方守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吓得赶紧撤退,红军乘胜追击,闻讯赶来增援的敌军不战而退。这就是著名的洛旺河战斗。
2017年,由丁玲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红军长征记(上册)》一书中,张爱萍将军曾以“艾平”为笔名撰写回忆录《一个手榴弹打坍了一营敌人》,真实记录了红军激战洛旺河的这一幕。
当年左路红军在洛旺河渡与敌军交战时,中路红军在下游的水口渡成功搭建起浮桥。最终,绝大部分红军从水口渡浮桥渡过清水江。
红军渡过清水江以后,进入冯三镇毛坪、毛栗一带,迅速抵达马场镇(今楠木渡)乌江边,从大塘口、桃子台、茶山关、楠木渡4个乌江渡口进入遵义。
传承“红军井”精神
洛旺河畔,至今还留存着一口见证军民鱼水情的“红军井”。记者到达时,只见井水清澈见底、流水源源不断。
唐志辉介绍,红军当年到达洛旺河渡口东岸时,没有惊扰当地百姓,用自带的铁铲在离渡口不远处挖了一口井,供战士们取水饮用。红军走后,这口水井几十年未干,常年清澈,成为当地百姓和来往过客取水歇脚的地方。吃水不忘挖井人,百姓为了纪念红军便称这口井为“红军井”。
红军战斗过的洛旺河渡口,如今因乌江构皮滩水库蓄水而形成水天一色的开州湖。战斗的烽烟虽已散去,但红军精神却永远存留,化为当地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清江村洛旺河战斗遗迹已建成红军广场、主题雕塑、红军诗碑等,整修了“红军井”,新建了重走长征步道。清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余支亮说,红军广场建成后,每年前来重温入党誓词、重走长征路的单位和团队有上万人次。
红军长征过洛旺河渡口“自挖水井不惊扰群众”的故事,已被当地党员干部提炼为应当传承和弘扬的“红军井精神”,即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清江村专门组织德高望重的寨老、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老退役军人成立“五老促和谐”调解委员会,带领村民大力建设文明乡风,同时,创新探索“五加五减”积分制村规民约,不断提升全体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度,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
汲取力量促发展
“村里迎来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好机遇,村集体也正在办理各项手续,通过购买游船增加红色旅游项目和体验内容。”余支亮说,洛旺河的美景以及当地的红色文化,吸引了更多愿意来、留得住的游客。洛旺河码头周边的村寨,如今都在把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和农家乐。
红色旅游如火如荼,产业发展同样风生水起。构皮滩水库蓄水形成开州湖后,为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花梨镇大力整治造成水体污染的网箱养殖,积极发展经果林种植,实现渔民上岸、群众增收。
据花梨镇人大主席姜海介绍,花梨镇生态优良,海拔仅有700米左右,具备水果成熟早上市的比较优势。
花梨镇目前已规模种植枇杷、李子、桃子、柑橘等各类经果林约46000亩。其中,枇杷和脆红李的种植规模均超过9000亩,成为镇里的主导产业之一。“以枇杷种植为例,每亩枇杷种植42棵,每棵产量约30斤,每斤的批发价就是六七块钱,估算下来,光枇杷一项全镇每年就有数千万元产值。”姜海说。
如今,站在风光旖旎的洛旺河码头眺望,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富美乡村建设日新月异的美丽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 李春明 肖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