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白茶、漫步绿道、探秘地质,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短短两日的采风行程结束后,“生态好、发展快”的形象深深印刻在欧亚国家媒体看贵州记者团的心里。“满眼都是绿色,雅致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棒极了!”摩尔多瓦“诺伊”通讯社代表谢尔盖·若鲁迪连连赞叹。
欧亚国家记者合影留念。人民网 阳茜摄
近年来,观山湖区将生态立区作为发展之要,把生态与经济、社会、文化有机整合,以绿色赋能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2017年,观山湖区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治理、保护、发展“四个并重”路径成型;
2020年,观山湖区被正式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7%;
2022年,观山湖区空气质量、地表水等生态环境指标实现“七个100%”,“宜居宜业”成为新标签……
观山湖区的山色湖光。人民网 阳茜摄
“看到这里的美景和发展势头,我明白中国为什么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了。”《吉尔吉斯斯坦言论报》商务经理乌玛特库尔·布拉尔基耶娃慨叹。山水怡然、四处繁华,如今的观山湖区正在一片“绿色许诺”中,逐步实现城乡满目兴荣。
生态绘底,产业向兴
绿色乡村释放发展活力
湖光山色,茶香氤氲,在观山湖区百花湖畔的一场品茗雅叙中,欧亚国家记者对神鹊茶场的白茶交口称誉。“不仅茶园环境优美,产出的茶叶味道更是特别。”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记者阿尔森·努尔塔津说。
欧亚国家记者在神鹊茶场品茗。人民网 阳茜摄
神鹊茶场现有茶林千余亩,种植生产我国珍稀茶品——白茶。“百花湖湖域良好的地貌、气候、水源、光照等生态要素,是我们生产高端白茶的保障。”神鹊茶场董事长龚芮表示。生态优势转换为了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有了品质这块最硬的“敲门砖”,茶场的白茶不仅开拓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市场,还远销阿根廷、老挝等国家,甚至成为阿联酋皇家王室御用贡茶。
为了保持生态这张“王牌”,贵阳市政府要求环湖30平方公里范围内禁止开办工业企业,从源头杜绝污染。与此同时,神鹊茶场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围绕节能降耗、能源再利用等方向推进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探索出一条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之路。
欧亚国家记者在骑遇阁机车俱乐部体验乡村旅游。人民网 阳茜摄
茶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持续提升,不仅让企业盈利获益,也给高寨村的群众带来就业致富的机会——以500元/亩的标准流转农户土地开展种植、采茶季带动2000余名村民参与务工、鼓励附近农户种植七八十亩白茶、3月投入运营的白茶面条加工厂招收工人……“我们还是观山湖区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园区,带动了环湖上万亩白茶园的开发建设!”龚芮自豪地说。
借茶起势,乘势而起。在茶产业强势发展的基础上,高寨村加快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一方面构建集生态农旅、田园度假、休闲康养为一体的“湖畔田舍、云顶茶香”品牌;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民宿优秀企业,打造渔味休闲、康养水园、滨湖瑜伽等功能板块,逐步将优越的自然资源转化为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发展资本,逐步实现生态与发展、美丽与富裕的双赢。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市民共建共享绿意生活
竹径通幽处,山云薄暮时。闲步环观山湖绿道,欧亚国家记者一路经过口袋公园、共享经济亭、休闲咖啡馆、智能书柜和公园观景台,感受风景与时代融为一体的城市生活。“一条绿道可以满足人们运动、教育、娱乐等各种需求,太美好了。”谢尔盖·若鲁迪说。
欧亚国家记者漫步绿道。人民网 阳茜摄
“这条绿道是我们在‘一圈两场三改’中自选的特色建设项目。”观山湖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夏良霖介绍。2021年,围绕“一圈两场三改”建设(15分钟生活圈,停车场、农超市场建设,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观山湖区考量群众安全出行、健身休闲等需求后,决定打造健康绿道,让市民享受生态红利,实现“家门口”的幸福升级。
观山湖区健康绿道总长约400公里,规划为城市绿道和郊野绿道,通过将城市公园、主次干道周围的风景带、公园广场、文化街、城市地标、商圈等闭环成圈、串联成网,构建推窗见绿、出门见林的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引导其绿色低碳出行,同时也为动物迁徙提供绿色生态廊道,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欧亚国家记者参观生态文明展馆。人民网 阳茜摄
沿绿道寻一入口,进入观山湖区公园,满目秋意阑珊。“宣传教育,是观山湖公园除观赏游览、文化娱乐、康体健身之外的又一重要功能。”在公园核心区的生态文明展览馆,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观山湖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杨向欧亚国家记者介绍。
走进室内展区,市民可观赏各类动植物标本,借助公园内的高清摄像头实时观看动物的“惬意生活”,还能通过AR技术与虚拟动物形象合影;巡游室外展区,群众可观察掉落地上的玉兰种子,进入林下濒水区戏水摸鱼,还能触摸各具特色的矿石……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曹杨说,作为贵州省首个“省区共建”的省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馆,以及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生态文明展览馆采取“建设成果展示+生态互动体验+融入式学习”的方式,在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自然教育活动中,市民的生态保护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实践加快推进。
执绿为笔,创新宣介
生态文明名片跃然而出
“这块看起来像植物,其实是动物的化石是海百合。”
“这些动植物都是原比例还原的,这只蜻蜓的翅展有75厘米长。”
“展品上基本都有二维码,扫一下就能听讲解。”
……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欧亚国家记者从贵州沧海变迁、退海成山的地质演变故事中,揭秘了“沉积岩王国”“古生物王国”“喀斯特王国”的奥秘。“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内集中展示的矿物标本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参观完展馆后,乌玛特库尔·布拉尔基耶娃感叹道。
欧亚国家记者参观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人民网 阳茜摄
作为贵州省2021年“民生实事”,坐落于观山湖区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于8月正式开馆,成为贵州第一家省级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场馆中广泛使用多媒体、CR、VR等科技展示技术,还设置了达尔文实验室、3D打印体验馆等互动区域,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享受沉浸式的科普体验。”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正高级工程师郝家栩介绍。
自开馆以来,两年多时间里,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数已接近200万人,每天人流量在节假日达八九千人,工作日期间也在1000人次以上,成为提升市民自然资源科学素养的新平台,逐渐发展为贵州重要的“资源展示平台、科研科普基地、文化交流窗口”。“先实现从无到有之后,博物馆将努力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期待国内外公众通过地质博物馆充分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爱上贵州。”郝家栩说。
欧亚国家记者查看大数据应用。人民网 阳茜摄
大数据与大生态的巧妙融合让生涩的地质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如今,数字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的协同效应不只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里显现,而在观山湖区加速释放、激活,成为推动生态文明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依托蓬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观山湖区构建了“大数据+大生态”的生态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实现了大气、水、土壤污染的智能化防治综合治理,提升生态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还丰富了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等应用场景,让绿色生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山湖表达”正在形成。
逐绿而行,向绿而兴。放眼观山湖区,良好生态已成为市民幸福生活的常态,盎然绿色也逐渐变成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享受生命的美好,展现自我的价值,我认为在这里都能实现。”乌玛特库尔·布拉尔基耶娃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