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2015年11月10日19:22:53 星期二

手机黔讯官方微信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黔讯网首页 > 资讯 > 城市 > 贵阳

花溪区马场村:富民之路越走越宽广

花溪区陶乡马场村是贵阳市东南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赵司河、马场河、栗木河穿村而过。过去十年,马场人抓住脱贫攻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普惠金融等机遇,巧借贵阳旅游发展东风,成功带火了乡村旅游,19家农家乐共年入千万余元;因地制宜壮大香葱产业,助力“黔陶香葱”占据贵阳市场“半壁江山”;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农文旅项目接连不断,引来更多商机。如今,全村人均收入从3000多元涨到2.5万元,喜人变化接连不断,富民之路越走越宽广。  

农家乐生意火起来

背靠高坡、眼望青岩、地处黔陶的马场村,受益于三地旅游的引流,知名的红岩峡谷就坐落在这里。高坡露营游、观星游、草原游火热之后,马场的红岩峡谷也火了,聚拢了不少人气。这两年暑期游高峰时段,每天有300多辆车进入红岩峡谷。

从贵阳中心城区驾车,途经花冠路、孟关大道、100县道、014县道,约1个小时便可抵达马场村。进入村庄,紫红的三角梅、深黄的秋菊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一排排秋收后扎好的稻草排列在田间,溪水哗啦啦流向远方。

农家乐是马场人在乡村旅游中抓住的好机遇。借助自然环境优势,村里已发展起19家农家乐,2021年收入30万元至200万元不等,共1200多万元。但十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彼时,马场给人的印象比现在偏远得多,因为花溪至马场的公路尚未硬化,糟糕的路况和较长的驾驶时间,都让游客望而却步,村里只有三家农家乐,经营收入加起来还不到20万元,不及现在的零头。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花溪至马场公路以及村内的通组路得到硬化,马场和外界的交通阻隔被打破,陆续聚拢人气,农家乐的生意开始好起来,数量也逐步多起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商家利用社交媒体向外推介自家的农家乐,静谧的农家小院、熟悉的乡音土菜,吸引很多游客前往。

很多村民想发展农家乐,但缺乏启动资金,村两委便积极联络银行,帮助村民获得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各家贷款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生意好的农家乐很快便可还本付息,例如村子北边的明辉农家乐,贷款12万元购买经营设备,用一年的利润就还清了账单。

在农家乐的带动下,马场村的烟酒零食店生意也火了,有几家店铺年入10余万元。同时,农家乐还为上百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让大家共享发展红利。

农家乐发展势头良好,但马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忠荣却看到了同质化竞争问题,几乎每家都是烧烤、农家菜、棋牌室等配置,不利于长远发展。为改变这一情况,今年6月,马场村成立了农家乐服务中心,专门指导农家乐经营发展。接下来,马场村还准备通过招商,引进实力较强的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大家走品质化之路。  

小香葱闯出大市场

“贵阳人吃的小香葱,三根有两根是黔陶小香葱。”提到香葱产业,杨忠荣很自豪,因为香葱是马场的致富产业,几乎每家都种葱。

香葱怕水怕旱,10月到次年4月是最佳种植期,刚好和5月到10月的水稻种植岔开。这几天,马场村部分村民已经收割完稻谷,开始种植香葱,如果管护得勤、施肥得当,半年多的种植期最多可以收三茬葱。

曾经,受传统观念影响,黔陶乡群众长期以种植土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土地产出收益较低。黔陶乡工作人员在农业调研中发现,该乡骑龙村的部分群众种植的香葱,葱白长、葱皮厚、香味浓,很受食客欢迎。在多方了解香葱的发展前景后,黔陶乡便积极鼓励各村村民种植香葱,并邀请贵州大学和贵州省农科院的种植专家结合当地地形、气候及土质特点,研究编制黔陶乡香葱产业发展方案,在马场村、骑龙村和赵司村的平坦坝区发动群众种葱。

为引导村民种植香葱,黔陶乡按照“党委主导、农民主体、协会推动、部门联动、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和相关扶持政策。由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带头,帮助村民算清经济、成本、劳力和收入“四本账”。为解决村民种植香葱面临的技术难题,黔陶乡农技干部深入村、组及农户家中蹲点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各项暖心举措逐渐打消了群众的顾虑,黔陶的香葱产业慢慢发展起来。

如今,马场村种植香葱1200余亩,年产量达3000多吨,约占黔陶香葱产量的一半,助力黔陶香葱占据贵阳香葱市场份额的60%。

产业壮大后,黔陶香葱的名气逐渐大起来,销路更不用愁。“以前,家家户户都要起早贪黑拉着葱出去卖,守在篮子面前从早卖到晚还卖不完,最终只能以最低价卖给收购商。现在不一样了,贵阳各大农贸市场的老板没有不知道黔陶香葱的,我们就等着批发商上门来收。”作为马场村香葱种植大户之一,村民杨章伍对黔陶香葱销售方式的改变感触颇深。

马场人不满足于此。杨忠荣介绍,村里正在建设香葱加工厂,从明年开始将生产葱油、葱酱等产品,提升香葱产业的附加值。  

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

因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除了“土里葱香”,马场还有“田里稻香、林中菌香、山上茶香”,在农业发展上有几把“好刷子”。

目前,马场村已发动群众区域性种植红米,改变以往夏季只种大米的单一局面。同时,积极引进香菌种植项目,采取“农业开发公司+村集体+农户+农旅”模式,由村集体组织协调,公司指导当地村民种植并统一收购。此外,由马场村党支部带队,盘活茶山资源,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由村集体与公司商定,公司出技术,村里出土地与人才,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投资,盈利后按份额进行分红,以此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升茶叶质量,打造赵司贡茶品牌。

葱香、稻香、菌香、茶香“四味农香”已成为马场村农业发展的支柱,与旅游业发展齐头并进。在马场村的19家农家乐,游客可以就着红米粗粮,蘸上加有黔陶香葱的辣椒水,吃着菌汤火锅,餐后再喝一杯回甜的赵司贡茶。

这两年贵阳露营发展态势火热,以花溪高坡为甚,背靠高坡的马场村以此为契机,在招商中成功引进了实力雄厚的大型文旅企业,准备在红岩峡谷打造高端露营基地。杨忠荣介绍,该露营基地预设300多顶帐篷,正在建设配套设施,作为一种建设周期短的轻资产投资,下个月即可开业迎客。

此外,黔陶乡曾是陶瓷业繁盛的商贸旺地,据《贵阳府志》记载,明清时黔陶乡所在地叫鼎罐厂,曾盛产土陶罐、土陶碗,之后改名为黔陶。

为挖掘和传承黔陶历史文化,马场村正在和陶瓷生产企业洽谈,准备引进企业恢复“黔陶”生产,以此保护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马场村第二产业的空白。等“黔陶”复产后,到马场村的游客,体验到的不仅是一场美食之旅,更是一场“穿越历史”的游历。届时,马场村将呈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富民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许发顺

【黔讯网版权及免责申明】 来源:甲秀新闻  责任编辑: 三石天下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关键词: 花溪区 马场 之路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