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2015年11月10日19:22:53 星期二

手机黔讯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城市 > 贵阳

2022云贵川渝数字化人才发展论坛在贵安新区举行

2022-07-15 17:44
来源:甲秀新闻
字号:

7月14日,2022云贵川渝数字化人才发展论坛在贵安新区举行。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的30多所高职院校的专家聚集一堂,在贵安华为全球培训中心交流新观点、新思想,分享新成果、新收获。

2022云贵川渝数字化人才发展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以“才聚贵安,智算未来”为主题,旨在探索数字经济环境下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促进高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交流互动及成果共享。据悉,这也是华为全球培训中心首次联动西南四省份聚焦“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举办的人才发展论坛。

论坛上,来自华为全球培训中心的人才发展领域专家郭楠、ICT教育研究院院长谭方分别以“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以华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增强教育适应性”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同时,来自贵州师范大学、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宜宾学院等高职院校的专家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等主题进行分享和交流。此外,与会嘉宾还参观了贵安华为全球培训中心园区。

嘉宾在聆听演讲。

近年来,贵安新区数据中心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建成华为、腾讯、苹果以及联通、电信、移动等7个数据中心,累计完成投资逾百亿元。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成渝、贵州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至此,“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川渝、贵州作为其中两大重要节点,担负着加快“东数西算”高质量发展重任。作为贵州重要的大数据产业聚集地,贵安新区始终将数字人才质量的提升和人才的储备作为推进“东数西算”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与技术的发展。

嘉宾参观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

据介绍,贵安华为全球培训中心作为华为全球云和IT培训与认证的基地,自去年12月20日开园运营以来,坚持以“推动人才建设”目标为导向,开展培训227个班级,总参培人数近7000人,为西南区域人才储备创造有利条件。

“数字发展,人才为本。打造开放、共享的人才发展新环境,是校企共同面临的时代诉求。”论坛上,华为贵州代表处政企业务部副总经理罗荣贵说,院校作为育人主体,需要时刻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提升办学内涵;企业需要加速开展数字化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校企之间更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次论坛正是聚焦如何深化推动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化人才培养,加速与各类院校展开广泛、深入的探索与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新路线。

生态优与能耗优的“强强联合”

——2022云贵川渝数字化人才发展论坛嘉宾参观贵安华为全球培训中心园区侧记

爽爽贵阳,山水贵安。在2022云贵川渝数字化人才发展论坛举办期间,与会嘉宾参观了如童话小镇一般的贵安华为全球培训中心园区。

参观首站是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是华为云“南贵北乌”两大数据中心之一,将绿色和智能技术融入整体设计中。该数据中心的能效比处业界领先水平,并采用直通风自然冷却技术,冷风经大楼百叶窗送进机房,热风经热通道从楼顶排出;引入液冷技术,提升设备密度降低能效比;运用AI技术进行削峰平谷,使各服务器负荷均衡,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工作人员介绍,在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预计每年可节省10.1亿度电,减少碳排放81万吨。

“在‘双碳’目标下,企业需要从每一个细节考虑绿色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从而选择最适合自身业务的绿色低碳智能化系统。”宜宾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部副部长曾安平说,贵阳贵安生态优,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能耗优,强强联合必将推动数据中心产业向绿色、安全、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一处特别的瀑布旁,飞溅的小水珠让嘉宾大感清凉。事实上,该瀑布并非简单的景观设置,而是采取热回收技术的冷却装置。据悉,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在设施区和办公区域采用中温冷冻水系统,散发的热量一部分会通过瀑布和湖面实现自然冷却,另一个部分通过热回收技术用于游泳池和办公区冬季制热,从而实现余热回收。

站在瀑布前,吹拂着微风,感受到贵安的爽爽气候,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专业教师张婷坦言:“贵安太美了,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居住创业,一条马路,华为、腾讯相对望,头部企业星罗棋布,感觉很震撼,希望以后能与贵安新区的学校、企业开展合作。”

车行园区的路上,不时会出现一群身着灰色制服、头戴安全帽、手提大水壶的年轻人,向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硬装实践基地走去,这引起了嘉宾的注意。“别看这些年轻人身着工装,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工人’,大多来自985、211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是华为的新员工。”一位嘉宾说,早上走进园区就看到这些年轻人,好奇的他特别去了解了一下情况。

针对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求,华为在年初发布华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依托华为在ICT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致力于将优质产业和技术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和广大院校的共建共管共享,建设融人才培养、应用型科研、社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产业学院,立足培养高素质ICT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撑。

“下一步,我们希望立足贵阳贵安的区位优势,与华为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探索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是为贵阳贵安‘强省会’实施行动培育高质量数字化人才。”贵州师范大学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胡圣波说。

■嘉宾观点

贵州师范大学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胡圣波:

不断探索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是必然之路

论坛上,贵州师范大学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胡圣波以“建设移动通信大数据产教研云平台 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作分享演讲。他说,将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贵州一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新高地。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各方面,如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怎么对接好课程内容与新技术?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如何紧密互动?胡圣波认为,面向生产实际,建设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平台是一条可行之路。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通过与中国联通共建移动通信大数据产教研云平台,采用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我们打造了包括移动通信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实验室、AI实验室在内的‘云平台’,专业的设计引入生产数据和内容,邀请工程师指导学生完成面向客户的项目技术解决方案等,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推动学生就业和促进科技竞赛。”胡圣波说,不断探索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之路。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陶亚雄:

“三共三享”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近年来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发了适应高职教育的《5G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在论坛上,该校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陶亚雄以“基于‘三共三享’的ICT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为主题作了交流分享。

陶亚雄介绍,“三共三享”是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三共”是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三享”是互享资源、互享成果、互享人才,“立足建设全国一流的实训基地,我们学校投资6000万元,其中企业投资2000万元,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四次迭代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千行百业应用的日益深入,大量全新工作岗位开始出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陶亚雄认为,学校要围绕5G+复合型人才需求,重构人才培养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推动真实设备+虚拟仿真、线上实训+线下实训、分类实训+分级实训、企业老师+学校教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职业素养六个方面相结合,通过技能训练、职业认证、培训服务、技术创新“四类平台”提升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展望未来,陶亚雄提出,要主动对接国家创新发展需求,积极培养时代发展所需复合型、创新型高端人才,以服务好国家“东数西算”战略。

宜宾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部副部长曾安平:

“多元融合”培养创新型软件工程应用人才

论坛上,宜宾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部副部长曾安平以“‘多元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软件工程应用人才”为题,就该校培养人才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分享。

曾安平说,在党建与人才培训深度融合方面,通过构建红心、匠心、爱心、聚心、信心“五心”党支部,增强学部凝聚力;通过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强化思政引领与示范;通过党建结对共建,加强政校、校企合作。通过开展校地、校企共探协同育人模式、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共施实践教学、共建培养平台、共享师资队伍、共展创新创业“六共同”,积极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以及大力推进“科、创、赛、教”四融合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

“‘多元融合’的深入实践,让宜宾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部取得了初步探索成效。”曾安平说,近年来,学校的就业率保持在96%左右,专业对口率高达87.2%,软件工程专业立项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下一步,将围绕质检大数据、创新质量和标准化通识选修课程及大数据方面应用课程等打造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围绕华为ICT学院、西南IT实训中心、现代产业学院等打造特色学院。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赵瑛:

创建高职院校的绿色生态圈

“从2001年开始,我们学校开始与华为合作,如今,学校无论是实训室还是在教师团队都留下了华为的烙印。”论坛上,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副院长赵瑛以“产教融合服务区域 创建高职院校的绿色生态圈”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在赵瑛看来,作为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构建与职能部门、其他二级学院、学生、教师、行业企业之间的绿色生态圈十分重要,是学院能够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比如,与职能部门间,应主动配合、良好沟通、换位思考,争取职能部门的关注,让二级学院来领跑职能部门,反推职能部门工作。对老师,要用服务替代管理,合理地进行人才布局,避免不良竞争,用发展来引领老师,用团队文化影响老师。”

关于探索校企合作,赵瑛提出了四种模式。一是与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如现代产业学院,让产业学院成为一座桥梁,对接行业资源。二是学院跟跑行业领军企业,让学院始终保持在行业发展的前端。三是学院与区域龙头企业合作,占领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和社会服务的主阵地。四是充分与政府行业合作组织开展合作,用其资源推动紧缺人才的培养、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工作。

华为全球培训中心云与计算产品架构师乔雪磊:

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

“数字化时代是继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后的一个新时代,数据的应用深化将带来新的产业整合及商业模式创新。当下,华为正利用自身数字化转型经验,协同千行百业,为数字产业化升级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在论坛上,来自华为全球培训中心的云与计算产品架构师乔雪磊以“华为数据智能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为题,向嘉宾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持,需要科学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需要将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分享中,乔雪磊谈到,关键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必须要靠自主创新,才能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数字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手段。”乔雪磊说,只有将关键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数字经济发展。

■主旨演讲

加速工业互联网发展

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以前园区发展产业,要看区域‘风火水电’的传统资源情况,现在还要看是否建有数据中心。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工业互联网正面向行业、企业解决发展痛点,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2022云贵川渝数字化人才发展论坛上,来自华为全球培训中心的人才发展领域专家郭楠以“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为题作了主旨演讲。

郭楠认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这两个“化”正是数字经济的两大内容,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涉及产业领域更多、市场规模更大、结构层次更深的产业数字化也在如火如荼推进,成为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郭楠看来,在全球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各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占比持续提升、数据转变为新一代生产要素并被提升到国家战略资源规划层面的背景下,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要创新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发展模式,繁荣平台应用生态。通过工业互联网的本质——以人、机、料、法、环之间的网络互联为基础,进一步加速构建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背景下,华为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机遇期。2021年,华为云已在贵州布局全球总部和最大的云数据中心,依托贵州有利的气候、能源、环境等优势,积极实践绿色理念和应用智能技术,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支撑以及产业生态基础,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大力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更多行业、更多场景延伸,助力贵阳贵安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增强教育适应性

“都说杭州是第二个‘天堂’,从热浪滚滚的杭州来到凉风习习的贵安新区,我想,或许第一个‘天堂’是在贵安新区。”演讲开始前,来自华为全球培训中心的ICT教育研究院院长谭方就点赞了贵阳贵安好气候。在论坛上,谭方以“以华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增强教育适应性”为主题,回答了新时代的产业学院应该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

“最早的产业学院来得很粗放,一个行业龙头企业挂个牌就算成立了一个产业学院;随着时代发展、需求提升,企业开始购买设备并邀请学院一起参与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如今,对产业学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职业教育的全面布局、校企合作的整体设计。”谭方说,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落地的最重要载体,也是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呼唤新的教育模式。谭方认为,学校如何培养人才,变化主要体现在教育适应性上,即学校开设的专业对产业的适应性。

“产业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人才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环境和工具也发生了变化。举个例子,企业总说招来的人不能马上用,必须要先培训3个月。那么,这3个月的培训可以在学校里进行吗?”谭方用生动的案例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完成好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打造“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增强产业学院的适应性。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鹏 梁俊鹏 游红/文 石照昌/图

【黔讯网版权及免责申明】 来源:甲秀新闻  责任编辑: 三石天下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