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10月1日早上7点,黔西市金碧镇折坤村高粱种植户赵光华抹了把额头的汗,把最后一袋沉甸甸的干高粱甩上货车后,随即往辉煌社区收购点奔。
刚到8点,收购点早已排起长队,农户们围在一起算收成,笑声不断。赵光华凑上前,眼里闪着光:“我家48亩地,收了3万多斤干粮,算下来能挣10多万元!”金黄的高粱堆旁,丰收的喜悦顺着风,飘得满场都是。
秋风拂过乌蒙山区,吹响了农民丰收的欢歌。当前,这片广袤的田野正用最浓烈的色彩,诉说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美好图景。丰收的场景处处可见,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民脸上,在连绵群山中汇聚成振奋人心的丰收交响。
良机轰鸣提效率
金秋时节的织金县牛场镇后坝村,千亩稻田铺展成金色画卷,农机的轰鸣声成了田间最热闹的“丰收序曲”。
只见收割机“大显身手”,滚滚车轮驶过,稻穗瞬间脱粒成金灿灿的谷粒;无人机化身“空中搬运工”,吊着沉甸甸的粮袋精准往返,刚收割的谷子直接“飞”上车,省去了人工搬运的麻烦。
“以前收一亩稻要全家忙一整天,现在有农机帮忙,收割、运输一步到位,我站在田边看着就行!”村民熊绍友笑着说,农机不仅让他省了力,还能赶在好天气里快速收完稻谷,心里特别踏实。
良机轰鸣间,秋收效率大幅提升,农户劳作负担减轻,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换成了便捷高效的机械化图景。
眼下,毕节的秋收季,“机器在干、农人在看”的场面越来越多。
据悉,为最大限度发挥农业机械在秋收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毕节市提前部署各县(市、区)增加“三秋”生产机具投入,抓好农机检修、机手培训等工作,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玉米减损收获、玉米籽粒收获技术,推进秸秆粉碎还田,进一步提高收获质量,把“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确保丰产丰收、不误农时。
“玉米机收减损不是‘小事’!以毕节市为例,全市玉米种植面积410万亩,若每亩机收减损2%,就能多收2800万斤粮,相当于2万多人一年的口粮。我们现在推广收割机机收减损,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斤两’。”毕节市农业农村局分管农机负责人赵昊说。
通过“大培训+大比武”,今年,毕节市主要农作物减损率全面控制在2.36%以内。
截至目前,毕节市农机总动力达625万千瓦,全市各类农机保有量达88万台(套)以上,农机服务组织300家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2020年的39.2%提升到如今的54.8%。
良技护航产量增
“要不是农技老师们教的种植技术,我们哪能增产这么多哦!”站在黔西市金碧镇新兰村连片的玉米坡耕地上,当地合作社负责人杨平的笑容里满是丰收的底气。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玉米秆挺拔、穗粒饱满的3567亩坡地,曾因土壤贫瘠、酸化严重,让农户们直呼“种着都没信心”。去年,酸化最严重的地块,玉米秆不足1米高,几乎颗粒无收。
转机源于一场“科技救田”。在贵州大学、毕节市农业科学院及黔西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油菜压青+土壤改良剂+智能玉米专用肥”的组合技术落地田间。
如今,采用该技术的地块平均亩产达436公斤,较常规栽培增产68% ,不仅让新兰村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更为云贵高原众多酸化土壤区域的耕地提质,点亮了可复制的“希望灯”。
新兰村玉米高产的“点上突破”,正是毕节市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面上开花”的生动缩影。以通过“技术+机制”双轮驱动,破解了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的痛点。
在技术落地端,不是简单选好种子,而是从品种筛选、科学密植到田间精准管理形成“闭环”,把单块地的增产潜力挖到最大。
在创新驱动端,“揭榜挂帅”机制打通了科研与田间的壁垒。这一机制通过“揭榜竞标、团队攻关”,将农技人员与农户深度绑定,让科技直接扎根田间。
在赫章县六曲河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百亩方高产竞赛基地,通过揭榜专家团队全程指导,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大豆亩产达127.9公斤,超出竞赛预定目标16.3%。
这种“靶向式”服务,让农技人员带着“定制方案”深入田间,与农户精准对接,真正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眼下,农技人员“揭榜挂帅”正在毕节的田间地头结出更多硕果。
良田提质筑根基
“你看这机耕道修得宽,灌溉水顺着水渠直接流到田头,不跑水、不浪费,水稻收成自然有保障!”站在金沙县茶园镇敦丰社区高标准农田的连片稻田旁,居民高光俊弯腰拨弄着饱满的稻穗,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自豪。
而在几年前,这片稻田还是另一番模样——田块碎得像“豆腐块”、田埂高低不平,田间道路崎岖,灌溉设施老化,水要么流到邻田,要么渗进地下,遇上干旱天,一半稻田得靠人工浇水,“辛苦不说,亩产还低,收成没个准数。” 高光俊的回忆里,满是过去耕种的无奈。
改变,始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落地。如今再从航拍视角俯瞰,这里彻底变了模样——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平整田块,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一幅现代化农业的壮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如今的乌蒙山区,昔日部分零散坡地变身阡陌纵横、路渠相连、田块规整的沃野良田,宛如一幅精心织就的锦绣画卷,在青山绿水间铺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大力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抓手。近年来,毕节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和水平,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4年,毕节新建高标准农田24.05万亩。
如今,在七星关区的高标准农田里,大型收割机自如穿梭;纳雍县坡耕地筑起等高埂,配上新建蓄水池,耐旱又保收;威宁马铃薯基地改良土壤,个头品质双提升。秋粮丰收的底气,就藏在这提质升级的田畴间。
夕阳西下,满载秋粮的农用车在田埂上留下串串轰鸣,农户们的笑声与稻草的清香交织在晚风里。这场丰收,是大地对耕耘的馈赠,更是对来年再启新程的期许,田畴间的故事,还将在四季轮回中续写新的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