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毕节乘着避暑游人流高峰,在“赢”中取胜,又一次让文旅产业“火热”起来。
当华灯初上,城区的市井街巷、特色场馆热闹非凡,不同于以往“白天逛景区、傍晚就返程”的单一模式,如今的毕节夜经济,正通过“夜赏景、夜人文、夜消费”的多元化创新,展现着多元体验所激发出的城市文旅潜能,让城市文旅焕发出精彩新活力。
新业态勾勒文旅新图景
“碧阳湖的夜不止有湖风,还有民族文化的光影!”10月3日晚,来自重庆的游客张昊天带着家人乘坐“水街古船”,看着船身灯光变换,照出岸上身着苗族服饰的游客、船上的彝族刺绣图案,忍不住举起手机记录。今年“双节”,毕节对碧阳湖夜游项目的优化,并非简单的景观亮化,而是文旅场景的深度创新——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夜间体验,让游客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让原本单一的“坐船游湖”,变成“流动的民族文化展”,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在此碰撞出火花。
“为让夜游体验更饱满,我们把古船班次从每天5班增加到8班,还加派讲解员讲述风景背后的文化故事。”碧阳湖游船项目负责人介绍,“双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相较平时有所增加,不少游客专程为这场“夜间文化奇旅”调整行程。同心步行街另一边,毕节市2025年响水滩音乐季依旧燃情上演,观众的欢呼声与优美的歌声交融回荡,为乌蒙深处的夜空平添了些许烟火气。“夜晚观景观的是惊艳,听歌听的是热情,两种体验都不想错过!”来自成都的李艳的感慨,道出了夜间消费的变化——让同一处景观,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加持下呈现不同层次的精彩。
新场馆拓展文旅新维度
当夜游的脚步迈入特色场馆,位于天河广场的七星关区奇石交流中心,正以“石文化”为载体,为毕节文旅增添独特的夜间魅力。10月4日晚9点,场馆内依旧游人不绝。来自昆明的游客李先生,在玉石展柜前驻足,听讲解员细说和田玉的矿物质构成,上海游客赵婧在展柜前来回踱步,用手机记录淡紫色荧光下的晶体光泽——这是场馆双节期间延长开放至22:00后,常见的夜间参观场景。
作为集中展示乌蒙磐石、和田玉、矿物晶体的文化窗口,该中心不仅延长服务时间,更增派5名志愿者,开设公益玉石科普课程,从石材形成年代讲到匠人雕刻技艺,还邀请游客在安全区域触摸磐石,感受“石中藏韵”,一旁的“石韵手绘”互动区,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用颜料临摹奇石纹理,让“石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文旅体验。
“印象中的奇石展览有些单一,没想到夜间游玩,偶然发现这个可以听故事、动手画,近距离感受奇石的‘宝藏’场馆,不虚此行。”据统计,“双节”期间延长开放时间后,场馆日均接待量超600人次,比平日多三成,特色文化场馆的兴起为毕节提供了文旅创新维度的探索方向。
烟火气激活文旅新活力
夜幕降临,七星关区人民公园周边的商业步行街成了毕节夜间美食文化的“活力舞台”。10月6日晚7点,这里的热闹从街头延伸至巷尾,老字号店铺前,专程品尝烙锅、煮凉糕等特色美食的游客排起了队,与以往不同的是,商业街的烟火气间透出“旅游城市”的新活力,许多店面装潢新增了乌蒙山水、少数民族文化等元素,游客在感受美食的同时还能领略毕节独特的文化氛围。
“‘双节’期间日均销售额比平时多两倍,文旅创新不仅带火了生意,更让店铺成了游客感受毕节文化的小窗口。”商户刘青说,她特意在店铺显眼位置摆放了毕节文旅宣传册,不少游客吃过小吃,就顺着册子推荐的路线打卡。除了传统业态,步行街还踏足“云端”,不少商户通过手机直播,将毕节天麻、刺梨汁等特产与文旅故事结合推介,让全国网友“云逛毕节”,这条充满烟火气的街巷,正以“消费+文化”的融合模式,让毕节更具吸引力与活力。
从山水间的创新业态,到场馆里的文化体验,再到街巷中的烟火消费,在毕节,每一处场景都在勾勒城市文旅的精彩轮廓。值此“双节”,毕节的夜经济并非单纯追求“留客”,而是以“夜间+创新业态”“夜间+特色文化”“夜间+线上消费”的多元融合,持续丰富文旅供给、提升文旅品质,让自然之美、文化之韵、生活之味深度交融,让城市文旅在昼夜交替中,绽放更持久、更动人的精彩。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