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毕节

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可感可及——毕节市各地以工作实效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深夜12点,西市生猪屠宰场灯火通明,农旅集团项目经理周发琴紧盯猪肉检测、冲洗、装车环节:“所有食材必须过五道检测关,达标才能配送。”凌晨4点,配送中心工人为每袋蔬菜贴上溯源二维码。6点,15辆冷链车驶向学校。锦星一小校长唐智和教师在现场验收时坚持“一看二摸三闻”,确保食材新鲜供应。

线下配送环环紧扣推进,在该市教育局设立的“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上,大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公司配送情况以及各校食堂操作画面、食材溯源数据和检测结果等,真正实现360度无死角监管“校园餐”的质量安全。

小切口折射大转变。在毕节,作风建设从不是抽象的口号,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各地以工作实效检验学习教育成效,它融入一床棉被的温度、一顿午餐的营养、一渠清水的奔流,最终沉淀为群众脸上舒展的笑纹。

医疗服务暖民心

深夜的七星关区人民医院,家属等候区灯光柔和。患者张大爷的家属裹着医院提供的消毒棉被,眼眶湿润:“真没想到医院能想得这么细,这不仅是一床被子,更是‘雪中送炭’的情意。”这些放置在显眼处的“暖心棉被”,是医院从群众需求出发,将群众所盼变为手头所做的具体实践。

这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毕节市医疗卫生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全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交出的暖心答卷。

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延伸到了就医的各个环节。今年7月初,该院“周四普通门诊免挂号费”政策实施满月,惠及患者超5000人次。患者王阿姨的体验尤为深刻:“免了挂号费,流程也顺了,一点不用等。”实现此效果的关键在于“一次挂号管三天”及按签到顺序动态调配复诊与首诊患者的创新举措,让平均候诊时间缩短10分钟,不仅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更显著提升就医体验。

纳雍县妇幼保健院秉承“医”心为民办事的初衷,5月,该院联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开展先心病专项义诊。筛查中确诊的一名患儿,经绿色通道获得免费救治,顺利康复出院,此举为患儿的家庭省下约3万元的医疗费用。

“从来没想过孩子能得到免费治疗,孩子健康就是最大的福气,感谢医院给了我们生活的新希望。”孩子父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以来,纳雍县妇幼保健院组织医务人员携带设备深入乡镇,开展免费血压血糖检测、妇儿产科普查等“送医下乡”活动16次,惠及800余人,免费发放药品物资950余份,总计为群众减负42000余元。

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的温暖则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医护人员带着模拟教具深入校园,手把手教孩子们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复苏术。该县第七小学六年级学生贾桓懿自信地说:“以前遇见这种情况只会慌,现在我也能够救人了。”近两年来此类急救培训已陆续走进全县6所中小学,1600余名师生通过培训从“旁观者”变身“第一响应人”。

而在该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开辟的“拥军优属绿色通道”,则让30余名军属享受专属服务,两小时内完成全套检查。“真是把我们当亲人一般对待。”军属胡思涵拿着体检表,对导诊护士连声道谢。

校园餐桌安民心

“食堂阿姨做的菜可香了,每天四菜一汤,像家里一样。”七星关区甘河中心校食堂里,五年级学生王瑞楠的餐盘堆得满满当当。

“校园餐”承载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是教育领域的民生大事。毕节市各地各部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推动“校园餐”专项整治,不断深化突出问题整改落实与巩固提升,切实筑牢“校园餐”安全和质量屏障,全力护航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七星关区聚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规范管理,通过升级询价机制,调整为只在批发市场询价,按照微利原则控制企业利润,并执行按月询价、按周比价调价制度,确保食材价格动态低于发改部门提供的监测价格,实现采购食材价格大幅度下降。

如牛肉、鸡蛋、菜油、洋芋、猪肉等下降幅度超过10%以上,每周节省5000余元。节省的钱用来提高供餐质量,把猪肉供应量从原来每生50克增加到70克,从原来每餐“三菜一汤”提高到“四菜一汤”,增加了一个荤菜,并保证每天每名学生一个鸡蛋或牛奶的供应量,每周增加1个牛肉或鸡肉菜品。

赫章县创新推出“3+X”带量食谱——科学配比的两菜一汤为营养兜底,“X”则按学生喜好灵活添加菜品,实现了学生每天摄入的食材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超过25种。“现在的午餐食材新鲜,还有牛奶水果。”学生王可钦说话时满脸的笑容。

在保障营养的同时,赫章县教育局对食材采购和餐费使用进行严格监管。通过大数据分析,精细化管理资金流向,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创新实行食材“田间地头直采”模式,与当地农户、供应商长期合作,蔬菜、肉类等食材直接从产地直达学校食堂,既降低成本,又保证了食材的新鲜与安全。从采购源头到后厨称量,全程信息化追溯,杜绝浪费与截留现象。

在纳雍县第二中学,副校长陈策每周与学生共进午餐已成为惯例。学校收回食堂自主运营权后,设立膳食意见箱,引入专业营养师设计食谱。青椒牛肉丝、红烧排骨等新菜品上了餐桌,按需取餐模式更让学生“吃光不浪费”。“以前菜品单一,现在每天不重样。”八年级学生的反馈印证了改变。

绿水青山映初心

绝壁之上,水渠如银链缠绕山崖。“以前吃水靠天,现在渠水通到家门口,再旱也不怕了。”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村村民望着崖壁上蜿蜒的水渠感慨道。

2024年,七星关区将“绝壁天渠”维护纳入民生实事清单,启动宋官灌区项目,对29条支渠除险加固,解决喀斯特地貌区群众用水难题。

如今,高流村村民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每月两次清理渠内碎石、巡查隐患。“天渠是命根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村民的朴实话语,折射出干部作风转变后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保护生态环境,并非一时之功,而是久久之势。全市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底色更加亮丽。

生态“高颜值”催生经济“高价值”。七星关区将作风建设融入绿色发展实践,成立专项工作组攻坚碳汇申报难题,成功核定12.05万吨碳减排量,促成林业碳票落地。白马山林场3020.9亩松杉林通过碳汇交易创造231万元收益,生态赔偿与农民增收实现双赢。

在纳雍县董地乡新华村,随意倾倒的鸡粪曾让村民苦不堪言。执法人员发现后,当即督促清理路面、规范堆肥。几天后回访,臭气消散,村道复净。“道路干净了,空气清爽了。”村民的眉头终于舒展。

百里杜鹃管理区则依托200亩高山杜鹃花卉产业,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这里山美水美,希望全国兄弟姐妹都来。”四川游客刘春华的赞叹,正是生态红利释放的缩影。

作风建设如春风化雨,幸福成色于细微处积淀。当前,毕节市各地各部门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坚持以学促干,以干践行,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促发展、暖民心的实际行动。

当纳雍妇幼保健院为患儿托举生的希望,当黔西冷链车在深夜里驶向学校的灯火,当七星关的碳票让山林“呼吸”出财富,群众的笑脸便成为最真实的注脚。幸福,正从一桩桩“关键小事”的落地生根中抽枝展叶,变得更加可感可及。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