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毕节市“青年之家”各个校区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
晚上7点,七星关区樽憬步行街卡湛语言艺术学院的教室里,《敢开口·说标准:青年职场通行证》课程正火热进行。
课间休息中,学员周红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前作工作汇报时经常紧张发抖,现在淡定多了。老师教的呼吸调整、眼神交流、站姿手势,都用上了。”来夜校“给自己充电”逐渐成为青年人日常生活的“新风尚”。
青年夜校如同一盏灯,点亮了毕节青年的夜生活,也映照着这座城市的青春脉动。
精准匹配:青年“点单” 夜校“上菜”
青年需要什么,夜校就提供什么。夜校启动前,共青团毕节市委通过线上线下双轨调研机制,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500余份,动态把握青年学习意愿的脉搏。
调研发现,当代青年普遍面临技能焦虑、文化饥渴、社交孤岛三大困境。青年夜校应需而生,构建起“体验+基础+精品”三级课程体系,涵盖运动健康、生活美学、艺术文化、职业发展等多元领域。
IT行业的邱丽萍恨不得把周一到周四的夜晚都排满:“插花、书法、语言……我都很喜欢,在青年夜校上课既是学习又是放松,可谓一举两得。”来自医疗系统的董胜男则表示自己多次“抢”不到声乐课名额,她希望“声乐课能多给些名额。”
目前,青年夜校已开设体验课1期、正式课4期,累计开课144节,服务青年2079人次,普通话、吉他课因学员进阶需求强烈,已从每月4节增至8节。课程收费坚持公益性低偿原则,仅覆盖基础运营成本:普通话、健身等课程每节20元,插花、茶艺等耗材较高的课程每节30元。
“盈利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普通话推广好,让青年们都能切实学到东西。”卡湛语言艺术学院负责人唐航道出了合作初心。青年夜校公益普惠的定位,吸引了众多社会力量成为“青春合伙人”。
聚力成势:三圈联动 织密服务网
青年夜校并非“单打独斗”,其高效运转依赖于精心构建的“三圈联动”服务网络。
阵地圈深度融合。夜校以“青年之家”为核心枢纽,联动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商务楼宇等场所,打造了4个教学点,形成“30分钟学习圈”。走进“青年之家”,图书室、插花室、茶水间一应俱全,墙上“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的标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书法课上,翟永老师正讲授《硬笔基础入门及创作》课程,学员冯莉莉听得尤为认真,她深信“字如其人”,期待通过书法课的学习能练就一手好字带来更多自信。
师资圈专业多元。夜校师资采取“专业+志愿”模式,多渠道聘请。一方面积极联动社会培训机构、文化组织;另一方面广泛动员高校教师、青联委员、社会工作者、新兴领域青年骨干加入志愿师资队伍。泫沐琴行校区的流行声乐班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媒体从业者李永燚仅上两节课就赞不绝口:“老师专业,从气息到吐字逐一纠正,氛围感特别好,我已经成为忠实粉丝了。”她坦言最初只是从朋友圈看到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效果却远超预期。
协作圈高效运转。由团市委牵头,引入具备资质的社会组织(毕节市青年志愿服务联合会)承担日常运营,积极争取各类社会机构资源支持。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机构都想加入,互相开出更好条件竞争,都‘卷’起来了。我正在和七星关区碧阳国际小区的一所艺术培训机构谈合作,希望为学员争取更宽阔的场地和更多课程。”目前,青年夜校已实现收支平衡,课程报名火爆。
双向奔赴:赋能青春,点亮城市
青年夜校的意义,远不止于技能习得。它正悄然改变着广大青年的精神面貌和城市的品质。
它是技能提升的“充电站”。聚焦职场瓶颈与技能短板,普通话、职场口才等课程精准发力。区委党校的陈恩智在语言课后询问老师“发音标准吗?”得到肯定后,他深有感触:“作风转变,学习也是一种转变,常学常新,才无愧于年轻人的使命。”
它更是社交破圈的“新场景”。夜校有机融合了社交功能,瞄准青年城市融入和社会交往需求。除了课堂互动,还组织如“森林奇遇·夏日破圈”等线下交流活动,引导青年走下网络,走出“信息茧房”,从“键对键”转向“面对面”。初步形成了青年“白天奋斗职场、夜晚提升自我”的生动局面,实现了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新闻媒体人李永燚的体验颇具代表性:她发自内心喜欢青年夜校的氛围和模式。这喜爱背后,是青年对充实自我、拓展社交、丰富精神生活的真切渴望被看见、被满足。
记者手记:
灯与光
两天时间走访青年夜校四个校区,所见交织成一幅生动的都市夜学图景:瑜伽垫上的舒展,毛笔尖的游走,吉他弦上的跃动,普通话课堂里的发声……
这里没有高昂的门槛,二三十元一节的亲民价格,让自我投资触手可及;这里没有刻板的灌输,茶艺插花里体味生活美学,声乐书法中涵养文化自信,职场课程直击成长痛点。唐航校长那句“盈利不重要”,道出了公益初心;学员们争相报名的热情,印证了真实需求。
青年夜校,如同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一头连着青年渴望成长、渴求认同的心,另一头连着城市求才、爱才的臂膀。它让“下班后的时间”变得有价值,让“独自打拼的青春”找到归属感。当越来越多青年愿意走出家门、走进夜校,用学习充实夜晚,这座城市便拥有了更厚重的人文底蕴和更温暖的青春底色。
夜校的灯光,照亮的是个体前行的路,点燃的是一座城市向上的光。这光,关乎成长,关乎未来,更关乎毕节与青年那份携手共进的笃定。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