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骄阳炙烤着毕节大地,一场关乎丰收的农事大幕正于此轰轰烈烈展开。
这里的“三夏”时节从不是单调的农忙图景——是收割机在金色油菜海里划出的银亮弧线,是新秧苗插入泥土时带起的湿润水汽,是农技员蹲在田埂上沾满泥土的裤脚……这片热土正以科技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大地上铺陈开一幅现代农业长卷。
威宁自治县山地特色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在秀水镇华丰村新型高效施药器械现场示范中喷洒农药。(刘军林 摄)
夏收冲刺:铁牛驰野间 金穗入粮仓
5月的毕节,油菜田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涌起层层金波,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在金沙县平坝镇双兴社区,油菜高产竞赛田的测产验收传来喜讯,120亩的竞赛田平均亩产达234.3公斤,超过省级高产竞赛每亩200公斤的目标产量。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农艺与农机技术的深度融合。贵州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金沙综合试验站站长王先刚介绍,通过推广先进的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让油菜在茁壮成长的同时,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与效益直线上升。
为进一步提升油菜机械化收获作业质量,降低机收损失率,5月30日,毕节市农业农村局在金沙县高坪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2025年油菜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大监测”活动。
现场热闹非凡,参赛农机手和种植大户等 200余人齐聚一堂。比赛前,农机专家们开启了“知识课堂”,围绕油菜机收减损关键技术,详细讲解收割机参数调整、作业速度把控、田间路线规划以及安全作业要求等实用技巧,帮助机手们精准掌握“减损”的奥秘。
不仅是油菜,毕节的小麦收割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赫章县六曲河镇的麦田里,毕节市2025年小麦机械化联合收获暨大豆玉米机械化播种现场培训会在赫章县六曲河镇江子村举办。培训会上,技术人员介绍,小型收割机每小时可收割2至3亩小麦,大型机效率更高,可达10亩,相当于20多个劳动力的工作量。同时,现场还展示了一套“田头到仓头”的解决方案,其中的热泵新能源烘干设备备受关注。农户可根据需求灵活设置烘干、通风等参数,一次可烘干一吨农副产品,12小时就能完成烘干作业,且每斤成本仅需3分钱,有效解决了传统晾晒难、易霉变的问题,牢牢锁住了粮食品质。
近年来,毕节高度重视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因地制宜推广各类农机具,大中型拖拉机、精量播种机、施肥打药无人机、收获机等纷纷在田野里大显身手,成为农民们的好帮手。
威宁自治县中水镇友光社区居民正在收获马铃薯。(雷昶 摄)
与此同时,威宁自治县中水镇的8000亩早熟马铃薯也迎来了上市高峰。中水镇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优势,其马铃薯上市时间较其他地区更早,这些圆润饱满、口感极佳的马铃薯,源源不断地运往贵阳、昆明等地的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
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与市场拓展,早熟马铃薯已然成为中水镇的一张特色产业名片。当地农户依靠这一产业,收入逐年递增,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薯”光。
截至目前,毕节全市已完成夏粮收获面积 119.89万亩,油菜收获 106.34万亩,夏收工作正稳步推进。
夏种攻坚:铁臂插新绿 良田织锦缎
夏收的余韵尚未消散,夏种的忙碌又接踵而至。
黔西市洪水镇新桥村,村民在稻田里插秧。(史开心 摄)
在黔西市的田间,水稻插秧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今年,黔西市大力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按下夏种的“快进键”。黔西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华介绍,2025年计划在金碧镇、洪水镇、谷里镇和甘棠镇等乡镇推广机插秧水稻种植10000亩,其中钵苗插秧和毯苗栽插各5000亩。在机械化的助力下,插秧效率大幅提高,为粮食稳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黔西市一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朝着“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稳步迈进。如今,一块块高标准农田在黔西市的土地上成型,不仅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还为优质水稻产业化、标准化示范种植创造了良好环境。今年,黔西市计划种植7万余亩水稻,当下插秧工作已接近尾声。在机械化插秧的高效作业以及高标准农田的有力支撑下,黔西市的水稻种植正朝着更高产、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此外,毕节市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发布水稻主推品种和技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4月22日至23日,贵州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毕节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在猫场镇川硐社区联合举办“水稻机械化钵苗育秧、农机北斗应用技术现场培训会”。
本次培训围绕水稻钵苗全程机械化生产展开,涵盖大田耕整、秧床制作、营养土配制等关键技术环节,并重点演示了水稻机械化播种育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据介绍,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水稻钵苗插秧机通过精准作业实现每亩12000株以上的规范化栽插,确保行距均匀、秧苗高效分蘖,相比传统机插秧可增产5%以上,较人工插秧增产15%以上,同时每亩降低人工成本400余元。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夏播粮食面积 8.98万亩,新的希望在田野中悄然种下。
夏管护航:巧手梳绿浪 科技作舟楫
6月13日,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的苹果园里,果农们踩着梯子在枝头穿梭,剪刀咔嚓声中,多余的幼果簌簌落地。“疏果得精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留果,不然养分跟不上。”技术员徐清均介绍。经过悉心照料,预计今年苹果产量将达到4500吨左右。
果农在贵州威宁产投生态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迤那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进行疏果管护。(雷昶 摄)
6月14日,威宁自治县山地特色农业科学研究所深入该县秀水镇华丰村开展新型高效施药器械现场示范推广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种植大户及农技人员等现场观摩学习。
本次示范推广的核心是一种创新设计的高效低容量施药器械,该器械显著降低了农户的采用门槛和升级成本,比传统施药方式显著缩短作业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实现了药液的精细化、均匀化喷洒,节本增效效果凸显。
近年来,毕节市各地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他们仔细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针对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等问题,为农户开出“良方”。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利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既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水平,让农户们掌握先进的夏管技术,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贵州威宁产投生态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迤那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彭博 摄)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三夏”时节,农民们在田野里挥洒汗水,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丰收的蓝图。农业农村部门积极作为,通过科技赋能、技术指导等方式,为夏收、夏种、夏管工作保驾护航。
从金黄的油菜田到嫩绿的秧苗地,从轰鸣的收割机到有序的播种机,“三夏”农事不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山地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当科技的种子在乌蒙山间生根发芽,当传统农耕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这片土地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指引下,毕节正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路径,将丰收的故事续写得更加波澜壮阔。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