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9点,毕节市人民公园比往常更添几分热闹。由毕节市档案局、毕节市档案馆、七星关区档案局、七星关区档案馆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五家单位联手搭台,一场名为“请听档案说”的主题宣传活动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不少晨练、散步的市民驻足观看,围着展板细细品读,向工作人员询问档案知识,现场气氛热烈。
人群中,身着彝族盛装的黄明书、李艳、罗荣芳三人格外亮眼,她们在一幅幅展板前流连、交流。“我们是彝族人,能参与宣传自己民族文化的活动,打心底里感到荣幸。”黄明书语气里带着自豪。为了这次活动,她们特意早早精心装扮。“就想借这个机会,多学点,也让大家看看我们彝族服饰有多美,多了解了解咱们彝族的文化。”她们盛装的身影,与展板上展示的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宇宙人文论》《彝家宗谱》《彝族源流》等图文资料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画面。
活动现场,毕节市档案馆副馆长王生才道出了举办此次活动的深意:“档案工作,核心就是存史、资政、育人,它是维系文明根脉、服务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他介绍,在第18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策划“请听档案说”系列活动,就是为了让这些承载历史的档案“活”起来、“说”出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珍贵的档案文献,展现毕节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我们毕节独有的、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彝族古文字档案,让市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王生才说,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更多人了解档案、理解档案工作,大家一起来关心、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源真正服务当下、惠及未来。
如何让看似“高冷”的档案文化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活动现场发放的各种实用文创产品和小礼品,成了拉近距离的“法宝”。200把印有特色图案的绢丝团扇、200个小巧实用的临时停车号码牌,还有雨伞、笔、笔记本等总计上千份的宣传品,很快就被热情的市民们领走。其中,将彝族古文字元素巧妙融入团扇的设计,尤其受到欢迎。这些日常小物件,成了无声的文化传播者,让古老的彝族文字和背后的故事,以一种亲切、实用的方式融入了现代生活。
据了解,这场在人民公园举行的宣传活动,只是毕节市为期一周的“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的其中一项。从6月9日开始,围绕“请听档案说”这个主题,毕节市、区两级档案部门还组织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组织干部职工集中收看国家档案局的线上专题讲座;举办《机关档案管理规定》的专题业务培训;组织开展档案馆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代表走进档案馆,通过档案直观感受毕节的历史变迁和红色文化。同时,线上的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竞答活动也在同步进行,通过融媒体平台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互动。
此次宣传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展览与互动并重、传统与创新交融的丰富形式,成功让档案从库房深处走向公园广场,从故纸堆里跃入百姓生活。当档案开始“说话”,它所诉说的,不仅是尘封的历史,更是文明的根脉、时代的发展与为民服务的初心,激励着全社会共同关注、珍视并守护好这些珍贵的记忆遗产。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