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麓,塔吊林立的产业园与云雾缭绕的茶园交相辉映;珠江之畔,满载“黔货”的冷链车与科技创新的数据流双向奔赴。
七星关城区远眺(万飘阳摄)
作为国家东西部协作的核心战场,毕节市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的重要指示,与广州市等东部协作方构建起“政策精准对接、产业深度融合、民生共建共享”的协作体系,一幅“东部智造+毕节资源”“湾区市场+乌蒙匠心”的现代化产业协作画卷正在2.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磅礴展开。
政策赋能
构建“三维立体”协作新范式
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为毕节产业协作锚定航向。《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明确“深化东西部协作,鼓励广东等东部省份与贵州建立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粤黔东西部协作“十四五”规划》构建起“1+3+N”政策体系——1个省级总体规划,产业协作、乡村振兴、人才交流3个专项方案,N个县区结对实施细则。广州市3个经济强区与毕节7个县(市、区)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形成“省级统筹、市州主抓、县区落地”的三级推进架构。2024年,毕穗两地高频互动——毕节市各级赴广州调研对接292人次、与广州市共同召开高层联席会议16次。
2025年广州市天河区—毕节市七星关区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李华摄)
此外,广州市20个村(社区)、239家企业、34家社会组织与毕节市480个村(社区),181所学校、36家医院、39个经济强镇(街道)与毕节市216所学校、47家医院、39个乡镇分别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并开展实质性帮扶工作。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广州市组织企业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到毕节考察调研,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扶贫和捐款捐物活动。2024年,争取到广东社会各界组织捐赠帮扶资金和物资共计5756.81万元(其中捐物折款1658.91万元),构建起多层次结对帮扶关系。
务工人员在毕节高铁站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登车(韩贤普摄)
通过“资源换投资、市场换产业”战略,毕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全市建成8个粤黔协作产业园,其中工业园区1个、农业产业园区7个。2024年,毕节新增引进广州企业93家,实现到位投资额33.41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2490人;共建帮扶车间8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707人。在政策红利下,两市年度协作成效明显。
民生为本
协作成果绘就幸福底色
208所穗校与毕节217所校园结对,71名骨干教师跨越千里支教,“互联网+教育”让优质课程飞入乌蒙深山;
工人在贵州纳雍经济开发区内的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车间赶制订单(高琦摄)
46所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累计选派269名医疗专家,建成5个省级重点专科,县域就诊率提升至90%,百万群众在家门口即可触摸“湾区品质”;
纳雍县与天河区构建“建机制、抓体系、育技能、惠民生”四维模式,2024年全县实现就业53.7万人,就业率达95.3%,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在毕节落地生根,广州市职业院校在毕节开设“广汽班”“地铁订单班”,输送567名技工,159名毕业生直通广州名企;
七星关区开设的“电工培训班”,由广州技师现场授课,考核合格者直接输送至珠三角企业,月薪可达8000元;
每年春节后,毕节开出的“返岗专列”载着希望南下,在广州,28个“山海心连之家”为毕节籍务工人员提供子女入学、医疗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穗毕协作的每一处印记都深深镌刻着“民生为本”的初心,民生改善的温度正化作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密码。两地携手构建的教育医疗协作网、就业服务生态圈、技能培训立交桥,不仅托举起毕节百姓的美好生活,更书写着东西部协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答卷,成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最温暖的注脚。
工人在纳雍县水东镇新民蛋鸡养殖场分拣鸡蛋(李华摄)
从乌蒙山区到粤港澳大湾区,东西部协作的纽带越系越紧。当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与西部的资源、生态、劳动力深度融合,产生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民生福祉的提升、区域格局的重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穗毕两地正以产业协作的生动实践,回答着“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时代命题,在山海交响中奏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壮丽乐章。
产业突围
三大主攻方向重塑经济版图
纳雍经开区的毕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内,智能化吊挂系统昼夜运转,每天产出1.2万件品牌服装,其中60%出口欧美。晶煌制衣作为东西部协作和中国产业转移从中心城市向腹地转移的成功典型企业之一,也是纳雍县先进就业帮扶车间和粤黔协作“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企业完成投资2.4亿元,建成生产线64条,解决就业已达到3200人。在晶煌制衣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毕节轻纺产业“纺纱—织布—成衣—电商”的全产业链条已初步成型。
2018年,通过粤黔协作机制,贵州省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驻织金县,建成了集蔬菜加工、冷冻、保鲜、烘干、库存、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加工园区,带动织金县南瓜种植面积达4万亩,年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产值超过2亿元,让3万多人实现产业增收。2024年,南瓜产品出口韩国170.5吨,贸易额达39.7万美元,其他蔬菜产品出口越南市场累计达到45.7万美元。织金全县销往广东省农特产品达3.3845亿元。
大方县天麻产业的蜕变,正是现代农业升级的缩影。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2900万元,大方建成国内首个天麻数字化交易平台——“中国·贵州天麻交易中心”,成功引入贵州天麻产业研究院、京东科技(大方)生物资产数字化服务基地,助推天麻产业集群发展,开发天麻酒、天麻预制菜等30余种产品。2024年,大方天麻综合产值8.6亿元,较2020年2.77亿元大幅增长。
茶农在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生态茶园采摘“明前茶”(万飘阳摄)
七星关区太极村的千年古茶园里茶香四溢,得益于“种业共研、技术共享、市场共拓”的粤黔东西部协作支持,太极村的茶产业实现了从“小而散”到集约化、品牌化的转变。太极古茶的品质和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扩大。同时,通过产品升级、技术提升,在各类斗茶大赛中荣获“茶王”“金奖”“一等奖”等奖项50余项。现已形成四大系列近30款产品,销售范围遍布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山东等20余个省市区。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13个村的群众增收致富。
工人在大方县小小农业服务家庭农场进行天麻人工授粉(周训贵摄)
轻纺产业“纺纱—织布—成衣—电商”的全链条崛起,贵州省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业深加工园区的辐射带动,印证着构建完整产业生态对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大方天麻数字化交易平台的搭建、太极古茶品牌化路径的成功,彰显着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对传统产业的焕新力量。
工作人员在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查看菌菇长势(高琦摄)
积极引联广州越秀集团、广州市如月实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广东明矾贸易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落地毕节,切实带动毕节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共安排年度财政援助资金2.1725亿元用于肉牛、天麻、林下仿野生天麻等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广州·毕节产业园”和7个共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2024年全年引联广东籍企业入驻园区43家、实现落地投资15.94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000余人。
村民在威宁自治县牛棚镇苹果种植基地采摘苹果(韩贤普摄)
当智能化吊挂系统的机械臂舞动在轻纺车间,当光伏板在高原草场折射出科技光芒,这些产业突围的生动图景,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更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随着全产业链竞争力持续提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绿色能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胜势,在紧密协作下,毕节迈出产业升级的铿锵步伐。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雷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