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安顺专场。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安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推进“两城三基地”建设(即:贵州航空产业城、一流旅游城市,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贵州绿色算力<安顺>基地、医药及旅游食品基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顺篇章。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开启了安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安顺“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效
可以概括为:
“一个历史性跨越”
“两个标志性突破”
“五个显著性成效”
“一个历史性跨越”,就是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十四五”末预计突破1200亿元,人均GDP突破5万元。县域经济快速发展,6个建制县(区)GDP均突破100亿元,主城区突破500亿元,为“十五五”时期和安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个标志性突破”:就是唱好“双城记”,“双城”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成为引领安顺高质量发展的新标志。
一是贵州航空产业城取得标志性突破。主动服务、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创造性地谋划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历史性争取到中航工业、中国商飞、中国航发等航空巨头的大力支持,历史性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省政府批复实施《总体发展规划》并出台30条政策支持,112等重大项目顺利建成,有关型号主机产品即将逐梦蓝天,贵州航空产业城正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
二是一流旅游城市取得标志性突破。创造性地谋划建设一流旅游城市,高标准编制实施《一流旅游城市规划纲要》,黄果树旅游区全面升级,夜游黄果树闪亮登场,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安顺古城火爆出圈,年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海内外游客打卡的新地标;“21℃的城市”品牌全国打响,安顺市成为全国唯一的全域“避暑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首批气候康养典型试点城市,先后荣获中国十大秀美之城、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如期建成,惊艳世界。
“五个显著性成效”:
一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着力构建了以“两城三基地”为四梁八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动能显著增强,“两城三基地”建设以来,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8.1%,新增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0余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以上。旅游产业火热兴旺,“21℃的城市”名片火爆出圈。近两年,全市接待游客增长11%,其中,接待过夜游客增长26%、境外游客增长308%。避暑旅居产业异军突起,避暑房产外销近2万套、增长41%。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14个百分点。产业优势更加凸显,前景更加广阔!
二是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7.2公里、较“十三五”末增长26%,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2万公里。安顺高铁西站新增班次达120趟,运送旅客实现翻番。随着黄百铁路建成通车,安顺市将实现“县县通铁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地位更加凸显。改造棚户区3.51万户、老旧小区3.83万户、背街小巷225条、地下管网1474.66公里,新增停车位9876个。历史性争取到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批上级重大项目资金11亿元,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80个,虹山湖公园项目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镇宁高荡村、经开区牛蹄关村等一批重点乡村获评全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高颜值”“好气质”持续提升。
三是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积极发展“股权财政”,创新推进财政涉农产业资金“2215”投入模式,率先在全省实行新能源项目股份合作开发模式,国资国企、政务服务、“三医联动”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8家,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匈牙利伊布拉尼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全面开创深化与广州市的东西部协作,与上海嘉定、江苏南通建立崭新的产业合作关系,成功创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15%。安顺大地焕发出创新创造的蓬勃生机!
四是生态文明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04%,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5%、98.93%。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累计建成“无废细胞”工程203个,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厂13家。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镇宁六马镇成为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市绿电装机量占比达到67.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成为安顺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源泉。
五是民生保障成效显著。坚持民生为本,重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667元、15987元,年均分别增长5.3%、8%。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00余所,新增学位6.24万个。特别是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停车难、如厕难等突出问题,逐一研究改进措施,办成了一批群众更加可感可及的实事,解决了城市内涝等一批群众关切的难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来源:贵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