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安顺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已提升至65%,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对乡镇卫生院的覆盖率达90%;
县域内中医类诊疗人次85.63万人次,占县域内总诊疗量人次数的30.51%;
远程影像、心电诊断等服务覆盖所有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中医诊疗人次20.88万人次,较上年翻一番;
……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近年来,安顺市始终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位置,围绕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区域均衡布局,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让健康福祉惠及城乡每一位群众。
顶层设计破壁垒,“一县一策”绘就均衡蓝图
在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中心卫生院内,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各个科室的医生细致地为患者诊断,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给患者提供“简”“便”“廉”的医疗服务。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中心卫生院各科室医生正为患者量血压问诊
“以前设备老旧、技术薄弱,很多患者不得不转院。现在加入医共体,总院不仅派来专家,还更新了设备,我们自己也能开展特色专科了。”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汤雷蕾介绍,自成为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分院以来,卫生院已能开展四肢骨折、下腹部手术,口腔科接诊达800余人次。
关岭的变化,源于安顺市“党政主导、规划先行”的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医改核心抓手,成立由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统筹卫健、财政、医保等多部门力量,制定印发专项实施方案,明确3个阶段15项重点任务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花江镇中心卫生院更新医疗设备
同时,立足“一县一策”原则,全市6个县(区)形成特色化建设路径:西秀区构建“1+7+22”梯次模式,以1个总院带动7个医疗次中心覆盖22个基层机构,医务人员下沉乡镇坐诊;平坝区打造“1+3+10+N”体系,将优质资源延伸至村卫生室;普定县则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牵头组建2个医共体,实现中医资源全面覆盖;镇宁自治县创新“医共体+乡村振兴”模式,在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医共体服务站,实现“搬迁群众就医不出社区”。
如今,安顺医共体建设经验获省级肯定,西秀区“1+7+22”模式、平坝区与关岭自治县典型案例被推向国家层面。截至上半年,全市建成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83个乡镇卫生院、1008个村卫生室全部纳入管理,建制县覆盖率达100%。
资源下沉强基层,“上下联动”激活服务效能
“陈医生每周都来坐诊,还带我们查房培训,现在乡亲们看常见病再也不用奔波了。”在西秀区蔡官医疗次中心轿子山分院,村民对下沉医师陈红芬赞不绝口。
作为西秀区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她与同事们通过驻点帮扶,让基层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该分院门诊量较医共体成立前增长明显。
西秀区蔡轿医疗次中心医生到村民家中回访问诊
贵医安顺医院,则依托医联体优势,邀请省级专家定期坐诊,通过“手术示教+专题讲座”模式实现“输血+造血”。
人员与技术的双向流动,是安顺激活基层医疗的关键举措。全市推行医共体“六统一”管理,通过统筹人力资源调配,实现“上级下沉带教、基层上行进修”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牵头医院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派驻基层半年以上达77人,基层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32人。
贵医安顺医院,来自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为患者问诊查体。
数字赋能让资源下沉突破空间限制。2025年,安顺市升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通与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数据接口,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信息实时共享、检查结果互认。
“以前做CT要去县城,现在在乡镇卫生院拍了片,半小时就能拿到县医院专家的诊断报告。”平坝区夏云镇群众李建国的体验,正是远程医疗服务的生动写照。
2025年上半年,全市影像存储31.2万人次,便为基层提供37528人次远程影像诊断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精准诊疗。
不断刷新的数据,生动展现出安顺市医疗服务资源下沉的扎实成效,更让“一般病在县里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的民生承诺愈发清晰可感。
此外,全市以医共体为单位打包申报医疗设备以旧换新项目,更新CT、B超等关键设备;建立健全县域医共体内部、县域医共体之间以及县域向外转诊管理办法,为就诊患者提供便捷的上下转诊通道;牵头医院帮助成员单位开展新项目新技术、开设特色专科,实现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之间资源的统筹使用。
利益联结聚合力,“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
“绩效分配向基层倾斜,下派人员补助与分院发展挂钩,我们干事更有劲头了。”平坝区医共体派驻医师的话,道出了安顺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成效。
今年起,安顺市推行“绩效共享、利害共担”机制,下沉医务人员绩效系数适度提高,补助与基层服务发展水平联动,有效激发了医务人员到医共体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积极性,使下派人员下得去、坐得住、有干劲、带得动。同时,将9个医共体全部纳入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在紫云自治县开展医保总额打包付费试点,以“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倒逼服务规范。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医共体医生到幺铺镇张胜村为村民看诊
机制创新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上。
在西秀区东屯乡,由5名卫生院医护与1名村医组成的中西医结合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为老人上门服务,“家庭医生每月都来量血压、调药,有不舒服随时能联系上,太贴心了!”78岁的独居老人李锦秀说。
安顺通过组建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专业医疗服务,省去了奔波之苦,极大地提高了就医的便利性。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医共体巡回医疗队到幺铺镇张胜村为村民看诊
中医药服务也加速下沉,截至目前,村卫生室中医诊疗人次达20.88万人次,较上年翻一番,13个省级示范中医馆、6个优质中医馆相继建成。针灸、艾灸等10项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实现全覆盖。基层群众也有机会享受到中医药的服务。
慢性病管理成效更趋显著,乡村年内慢性病健康管理人群在医保系统中有出院记录的人次数35056人次,占住院率管理人群的15.65%,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群众能够在基层得到更好的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指导。
从城市医院的专家诊室到乡村卫生室的诊台,从远程屏幕上的精准诊断到家庭医生的暖心服务,安顺正以紧密型医共体为纽带,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扎根基层,用均等化的健康服务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承诺,为群众铺就一条坚实的健康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