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仪式上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入选。
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评选,旨在表彰在旅游发展中兼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乡村。此次评选,贵州黄岗村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生态环境尽显原生态之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成熟、特色旅游业态极具吸引力”四大独特优势,脱颖而出。
俯瞰黄岗村
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
位于黔东南州黎平县双江镇镇境东南部的黄岗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该村民族风情浓郁,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侗族大歌主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月也、侗族琵琶歌、侗族萨玛节、规约习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服饰等;这里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摔跤、侗族芦笙会、侗族河边腔、侗族婚俗、求雨祭典、蓝靛靛染工艺、侗族祭萨、君琵琶、侗族牛腿琴歌、侗族哆耶、记间习俗、珠郎娘美、金汉列美、侗族医药·痧症疗法等;这里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抬官人。
黄岗村的民俗活动以男声侗族大歌、喊天节、抬官人著称。侗民族建筑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是继肇兴侗寨的又一侗民族文化旅游胜地。黄岗村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黎平香禾糯”“黎平茯苓”,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黎平香禾糯”主要发源地之一。
黄岗村,还被誉为“中国原生态稻作民俗文化之乡”。
黄岗村“喊天节”仪式现场
这里,生态环境尽显原生态之美
黄岗村,这个被誉为“最后的稻耕部落”的古村落,不仅是中国首批传统村落的佼佼者,更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90个中国传统村落中的璀璨明珠。它深藏于大山之中,因为不像千户苗寨和肇兴侗寨那样出名,所以保留了其原始而未经修饰的古朴风貌。
黄岗的村民们穿着手工制作的侗衣,喜欢坐在自家门前的小溪边聊天、晒太阳、喝茶,割猪草、喂家禽;整个村寨安静古朴,处处是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和吊脚楼;烧柴火的传统还在延续,村里空气中时时弥漫着淡淡的炊烟味。
村里没有热门的打卡景点,游客能看到的更多是数百年前的旧模样。村民们仿佛生活在另一个时空,村里没有咖啡馆,也没有像样的酒店,只有保存完好的特色建筑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群,以及传承有序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悠远的原生态气息,欣赏到令人心驰神往的动人风景,聆听到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和声响起时,犹如天籁,穿越古今。
黄岗村一角
这里,特色旅游业态极具吸引力
乡村振兴让昔日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薄弱,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黄岗村,从“后进村”华丽蝶变成“网红村”,成为贵州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如今,黄岗村依托独特的侗族文化资源和“禾仓美宿”等民宿资源优势,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村民吴德珍返乡创办了全村第一家特色民宿“黄岗客栈”,年均营业额超10万元;村民吴小龙抢抓本村旅游业发展商机,在村里开办“禾欢聚”餐馆,带动村民就业。
民宿经济、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成了黄岗村振兴的法宝。
黄岗村形成的“民宿+餐饮+文化体验”旅游多元业态、灵活就业方式等已成为村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全村依托千亩香禾糯种植基地和“稻鱼鸭”立体农业,开发稻田抓鱼、香禾糯采收等体验项目,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将香禾糯升级为畅销的特色商品,让全村香禾糯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为种植户创造稳定收益。
村里还建成了千亩茶叶基地,预计2026年投产,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
黄岗村“抬官节”活动
这里,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成熟
近年来,黄岗村以“禾仓美宿”精品民宿为核心,探索“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侗族传统禾仓改造为特色民宿,既保留外观挂满稻穗的文化景观,又融入现代化设施,形成“禾仓宿集”品牌。
通过中国旅游集团定点帮扶和多方资金支持,黄岗村改造升级13栋民宿,形成233个床位规模,2024年村集体民宿收入达124万元。民宿收益按“土地入股+管理参与+劳动分配”模式共享红利,低保户、脱贫户优先受益,形成“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
同时,黄岗村以“男声侗族大歌”闻名,组建侗族大歌队,定期在鼓楼表演,每场为参与者带来30-50元收入。村民吴许安通过兼职表演与客栈工作,月收入达4000元。
据介绍,黄岗村将深化“非遗+民宿+农业”模式,依托侗族大歌、禾仓民宿和香禾糯产业,建设国际化侗族文化体验目的地。继续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以“禾仓民宿”为支点,撬动文化、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出“留得住乡愁、带得动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为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记者: 洪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