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黔文化

走进馆“藏”的多彩贵州,感受文化独特魅力

在素有“文化千岛”美誉的贵州,红色足迹、民族风情、人文历史等各类文化瑰宝散落其间,为博物馆等展馆类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悉,全省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157家。如今,这些珍藏着多彩文化魅力的地方,成为了一个个让大家了解贵州的重要窗口。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一起走进博物馆,感受多彩贵州的独特魅力。

走进安顺屯堡文化博物馆,地戏、花灯、凤阳汉装等民俗技艺展陈将游客带回600多年前。中屯堡,源自朱元璋“调北征南”的历史,在今天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大明遗风。

“我本身就是屯堡人,每当向游客介绍我们的祖先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远千里来到贵州,并在这里坚守多年的时候,内心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安顺屯堡文化博物馆讲解员严翠萍说。

安顺屯堡文化博物馆位于云峰屯堡景区。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浏览馆藏,还可以走进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屯堡村寨,沉浸式感受历史,也可以露营、研学,解锁潮玩新体验。

贵旅集团云峰分公司副总经理 赵洪军

“从今年以来,我们每月邀请一名屯堡文化专家在博物馆开展一期‘屯堡讲谈’,对屯堡文化进行介绍和宣传。”贵旅集团云峰分公司副总经理赵洪军介绍,2023年,安顺屯堡文化博物馆接待游客5.1万人次,2024年预计接待8万人次。接下来,博物馆将与高校、旅游公司、研学机构等加强合作,推动屯堡文化的深入研究、传播和转化。

贵阳城郊约20公里的金华镇翁贡村,藏着一座手上记忆博物馆。馆内现有蜡染、刺绣、民俗物件等6100多件藏品,向观众呈现贵州苗、侗、布依等世居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与精神文化世界。

手上记忆博物馆馆长 王小梅

这座民间博物馆的创始人王小梅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2018年,她带着自己持续推动了2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回到家乡建设博物馆,去年,又重新打造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新馆,还配套了文宿、书屋、手工体验、文创展示与销售等空间,并联动村民建立非遗家庭工坊,在当地形成了“文博艺术村”。

“2023年,我们接待了一万七千人,其中还有来自德国、美国、瑞典的游客。希望这些热爱非遗的人能够在我们当地住下来、留下来,深度认知贵州的民族文化,并通过他们的研究、转换,将多彩贵州推向全世界。”王小梅坦言,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和运营其实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方面的困难,他们也在尝试通过文创产业、文旅融合等新路子,提升博物馆的自身造血功能。

当前,贵州正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主题不同,呈现方式各异的展馆,成为有力推手,持续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关注。

聚焦红色文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重点项目“红飘带”自去年10月试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

“红飘带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多媒体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沉浸式、行进式、全景式展现红军长征途中经典场景和故事,艺术再现长征伟大征程。”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启阳介绍,企业目前还在谋划红飘带与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等众多红色展馆的联动,为游客定制独一无二的贵州红色旅游线路。

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柳启阳

目前,贵州省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157家,这些公共文化空间,正在成为多彩贵州的“文化窗口”和“文化会客厅”。

“博物馆的传统展览多以静态形式呈现,到今天已经发展为‘活态博物馆’,甚至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唐应龙认为,抢抓贵州建设“四大文化工程”机遇,贵州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在创新上用力,精心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载体,持续为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内驱动力。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 唐应龙

记者: 陈思思 赵毅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