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的晨雾尚未散去,苗族绣娘衮月亮手中的银针已穿过最后一缕五彩丝线。这是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乌蒙深处》中的一幕,该剧11月12日开播后热度霸屏,在黄金时段连续两日登上收视率日冠。
《乌蒙深处》在贵州省黔西市、仁怀市取景,紧扣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两大主题,讲述苗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衮月亮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的故事。而在荧幕之外,衮月亮的故事也在贵州各地发生。
剧组在黔西市拍摄时,化屋村绣娘杨文丽也参与了部分拍摄。“戏里衮月亮是我的刺绣师傅,戏外我是她的老师。拍刺绣戏份前,我先教会她针法,她再在镜头里教我们。”杨文丽说。
2017年,杨文丽回到家乡黔西市化屋村,创办了“梦夛彩”非遗工坊。从最初仅6名绣娘的小作坊,到如今聚集22名绣娘的工坊,她带领团队将苗绣元素融入帽子、包包、抱枕等生活用品,让老手艺对接市场新需求。“工坊的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今年截至目前,车间销售收入已超300万元。”杨文丽的成长轨迹,正是剧中衮月亮的缩影。
如果说绣娘们是苗绣的“守艺人”,数字化技术则成为非遗与时尚的“连接器”。在黔东南州施秉县的舞水云台公司,智能化生产线正将传统苗绣针法转化为机器语言。这是该公司构建“苗绣数字化基因库”的生动实践。“我们以‘AI+苗绣’为核心,采集上千名传承人的纹样,用Retinex-Net等算法完成数字化处理,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公司运营总监龙宇介绍,目前已采集基础纹样12766份,通过矢量化处理实现产业级应用。
“AI一分钟能生成30到50款苗绣纹样。”龙宇说,数字化赋能让苗绣服饰设计从14天压缩至2天。这些融合AI与传统工艺的作品,相继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意大利米兰时装周等国际舞台,并通过跨境电商和社交媒体,远销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近年来,贵州苗绣的“国际名片”越擦越亮:绣娘张艳梅与残疾姐妹耗时8个月完成的“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亮相巴黎夏季残奥会相关活动;台江县绣娘石传英与设计师劳伦斯·许合作的苗绣高定,在米兰时装周引发关注;2025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黔南苗乡的蜡染刺绣玩偶成为焦点……
“我清楚地记得,在化屋拍摄的最后一个场景,是衮月亮带着绣娘,站上了巴黎时装周的舞台。”杨文丽说,这也是我的梦想,期待有一天,我能带领村里的绣娘,站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非遗。
荧屏里,《乌蒙深处》中衮月亮的故事还在继续;荧屏外,贵州绣娘们的梦想也在针脚间不断延伸。(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