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节,大地寒意渐染,我省广袤乡村却热潮奔涌。
乌蒙深处,在党组织引领下,“县有龙头、乡有基地、村有合作社”的产业格局正让威宁15万亩苹果远销国内外,带动近10万户农户增收;
乌江河畔,周寨村党支部书记张诚正操着思南乡音指挥红薯粉装车,全力冲刺销售额10亿元大关;
苗乡侗寨,肇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信基正组织村民开展鼓楼议事,常态化排查化解纠纷……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即将迎来收官,贵州以党建为引领,“五级书记”一起抓,做深做实做细动态监测精准帮扶、“3+1”保障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脱贫兜底固若金汤,立足资源禀赋,在强村富民上出实招、下真功,奋发有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思想认识聚合力
高质量打好过渡期收官战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7月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安排部署下步重点工作。
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我省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健全省负总责、市县乡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明晰、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知责明责、担责尽责,以责任落实推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地。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推动落实。各市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慎终如始抓好过渡期各项工作。基层一线,1.01万名驻村第一书记、2.02万名驻村工作队员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哪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全体人民的“大合唱”。我省率先在全国探索村(社区)党员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目前累计培训党员、干部53.27万人次,为高质量打好过渡期收官战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政治、思想、组织保障。
旌旗猎猎,战鼓催征。当前,即将迎来“最后一考”,广大党员干部慎终如始扛稳责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汇聚起高质量打好过渡期收官战最澎湃的合力。
坚持问题导向抓整改
近日,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龙塘村网格员吴政审在走访中发现村民朱德仙一家因病陷入困境,迅速上报并启动救助机制。
“村里筹了钱,急难救助也申报了,孩子好转后还能到合作社上班。”朱德仙说,吴政审带来的不仅是政策,更是希望。
和吴政审一样,为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我省广大党员干部依托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大数据信息系统,深入农户家中“看”生活、“问”政策、“算”收入、“找”问题,精准锁定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并及时纳入监测。
防返贫监测是巩固脱贫成果的“第一道闸门”,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才是目的。我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制定“一户一策”,持续巩固提升教育、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3+1”保障及兜底保障成果,加强乡村治理,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河坝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毅帅引导村民外出务工288人,解决80余户400余人“出行难、灌溉难、排污难”等问题;罗甸县罗悃镇纳闹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军协调社会资源,关心留守未成年人1000余人次、关爱老弱病残群体300余人次……
近年来,我省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等方面共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0余万个,实现全省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稳定在320万人以上,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推进乡村振兴展身手
“批量订单飞来,15万斤黄桃很快全销空了。”说起今年抢收抢售的情景,万山区敖寨乡瓮背村党支部书记杨慧还是很激动。围绕推动产业发展强村富民,瓮背村“两委”主动扛起村级发展“主心骨”责任,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支撑。我省各地在建强组织链上精准发力,有效带动项目、人才、服务等关键资源向农业产业集聚,实现组织优势与产业优势同频共振、相融互促。
黔东南州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需要聘请懂技术、会营销、善管理的人才担任职业经理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碎片化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型。六枝特区另辟蹊径,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新兴行业等多个领域,首批择优聘任55人为“企业家村官”下沉乡村,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思路打开了,致富路也通了。”六枝特区落别乡抵耳村党支部书记伍彪介绍,“企业家村官”不仅传授技术,还帮忙销售,仅养蜂一项,今年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10多户散户搭上养蜂致富车,日子越来越“甜蜜”。
放眼黔贵各地,正立足资源禀赋,各级党组织在强村富民上出实招、下真功,以实干担当描绘“支部强起来、党员动起来、群众富起来”的生动图景。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我省党员干部正坚持问题导向,对照过渡期收官战目标任务找差距、查不足,瞄准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出实招、定实策,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过渡期收官战,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良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