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综合报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省文艺界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文化创新赋能社会文明提升,在“十五五”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为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欣表示,将立足贵州特色,深挖文化资源,打造精品力作。围绕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创作一批彰显时代精神的演艺精品。推出花灯戏《丹凤朝阳》、京剧《大明屯堡》、杂技剧《白云深处有人家》、话剧《周素园》等剧目,推动业态融合,激活文化消费。深化“演艺+旅游”“演艺+科技”模式,依托《伟大转折》等沉浸式演艺新场景,拓展“线上+线下”文化体验,推动文化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强化创新机制,培育青年编导、表演人才等,激发全员创新活力,为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贡献文化演艺力量。
“贵州文物系统将切实扛起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责任使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勇说,通过夯实文物保护根基,扎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进长征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加强红色旧址、史前文化遗址、民族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完善安全长效机制,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特色资源,推进“文化+科技+旅游”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伟大征程”“伟大转折”等项目和系列博物馆文创产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物保护利用制度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文创开发。通过“村超”“村BA”等特色活动,激发基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利用。
一级编剧、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曹海玲的创作始终根植贵州文化沃土,她创作了杂技剧《脊梁》、京剧《天眼》、歌舞剧《奢香夫人》等作品。在她看来,文艺工作者要用艺术之笔讲述贵州人的历史与今天、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用艺术张力传扬时代精神。
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启阳认为,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浪潮,通过深度运用前沿技术,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伟大长征精神注入数字血脉,为人民群众提供交互、分享、共情的沉浸式体验,实现“思想引领+科技呈现+情感共鸣”。
黔东南州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团长钟声丽介绍,艺术团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创新构建“非遗活化+现代演绎”传播体系,策划实施“村歌”、国际民歌合唱节等品牌活动,创造性推出侗戏《红军来到我家乡》等文旅融合新场景。接下来,艺术团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魅力;继续深化协作,构建多方共赢发展格局;注重市场导向,培育特色文旅消费新场景。
“深入学习全会精神,让我明晰前行方向,也更真切感受到文化事业的根基在群众。”贵州春黔社艺术总监洪方舟表示,未来,春黔社将锚定全会目标发力,在创作上深化本土题材计划,用相声、快板等传统的曲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贵州声音;在传播上打造线上相声矩阵,通过短视频、直播打破地域限制,让相声成为游客、观众了解贵州的一个途径;在产业上升级“惠民+运营”模式,增加低票价演出,开发沉浸式剧场,联动相关部门,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贵州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全会让我们有信心在文化产业领域用‘小屏幕’撬动‘大文化’,为讲好贵州故事添加动漫力量。”贵州盛果文化总经理、总制片人罗小坤说,作为动漫产业从业者,将从独特的民俗中找寻灵感做动漫短剧,把更多贵州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年轻化表达,打造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 陈江南 姜雨熙 黄若佩 赵珊珊)
来源 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