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现有电动汽车中,每3辆就有1辆的电池使用了“贵州磷”元素;大湾区“菜篮子”15%以上夏秋蔬菜来自贵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贵州造”走向全国各地,离不开全省23.25万名货车司机的“跑腿服务”。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公路货运占据货物运输的主导地位,货车司机是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常年“以车为家”的奔波,让货车司机常面临三餐不定时、运费结算难、奔波艰辛等难题,流动性强、诉求分散的特点,更让他们常陷入求助无门的困境。
面对货车司机群体的痛点,我省坚持以党建引领破解流动难题,不断扩大货车司机群体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司机之家”,精准回应诉求,实现应管尽管,用可感可及的关心关爱把货车司机群体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以前我们遇到货主拖欠运费,只能扣押货物,现在给流动党员党支部反映,渠道多了,解决问题更顺畅了。”贵阳市货车司机、党员敖文权的感慨,道出了众多货车司机的心声。
如何织密“流动组织网”,让“车轮上的劳动者”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我省先后开展两轮次货车司机群体党建试点工作,探索打造“交通红擎·黔路同心”行业党建品牌;建立货车司机台账,按照“户籍区域基本相同、运输路线基本相符、活动区域基本相邻、业务范围基本相近”原则,精准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形成“3543+N”(组织社工交通“三线联动”、省市县乡村“五级共推”、行业属地协会平台“四家共建”、流出地运输线流入地“三地共管”、司机群体诉求“多方共解”)工作体系,建立“司机—司机党员—流动党员党支部—行业党委—联席会议”诉求直通机制,落实全流程闭环管理。
如今,这张“流动组织网”已从“建起来”走向“活起来”,成为在路上的暖心港湾。
走进黔南州独山县“司机之家”,短暂休憩的司机们有的正将换洗衣物放进洗衣机,有的捧着刚泡好的热茶……运输路上的辛劳,在这里得到纾解。“以前在路上,困了累了只能在车里凑合,有了‘司机之家’,我们能踏实睡个好觉、吃口热饭。”说起这份在路上的“家滋味”,货车司机曾凯话语里满是感激。
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外,一个能安心歇脚的地方,成了他们最朴实的愿望。而“司机之家”恰恰把这份期待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
在遵义市汇川区,奔波在外的货车司机如今有了稳靠的“娘家人”。今年6月,李师傅通过“货运宝”物流平台承接啤酒运输订单,任务完成后,却因该平台资金冻结,迟迟无法正常提取3200元运费。接到求助信息后,汇川区交通运输局协调相关部门,并陪同李师傅前往啤酒厂现场沟通,最终促成物流公司先行垫付运费,及时为李师傅化解燃眉之急。
为精准回应货车司机群体的合理诉求、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汇川区交通运输局创新“三级包保”责任制和1小时内响应、1个工作日内反馈办理进展、5个工作日内回复办理结果的“115”流转机制,明确诉求从受理到办结,每个环节落实到人。
从诉求提出到问题解决,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责任明确,精准解决货车司机急难愁盼。
近日,拿到4200元运费的陕西货车司机魏昌安终于松了口气,因运费拖欠的焦虑一扫而空。
事情还要从6月9日说起。魏昌安通过“货车帮”App接到从陕西渭南市运送11吨西瓜到黔东南州榕江县的订单,按时将货物送达指定地点后,却在结算运费时遭遇“两头推诿”——发货方电话无法接通,收货方以“西瓜质量差”为由拒绝支付运费。孤立无援的魏昌安,无奈之下拨通便民服务热线请求帮助。榕江县交通运输局接单后,第一时间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组建联合调解小组,联系魏昌安及收货方相关负责人开展调解,最终收货方相关负责人认识到自身责任并支付运费。
畅通表达渠道是前提,坚持同题共答是关键。我省成立省、市、县三级诉求专班,用好12328“3”号键专线、“红色黔线”流动党员党支部微信群、12345热线、“司机之家”(党群服务阵地)等司机诉求表达渠道,健全党员常态化联系司机群众机制,让司机“话有处说、怨有处诉”;出台《货车司机诉求办理工作方案》,同步建立诉求工单“日报告”、司机诉求“月报告”等制度,提升“分级分办”工作效率;构建省、市、县三级推动道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动行业难题协同破解。
同时,为切实提高货车司机诉求办理办结率和满意率,今年以来,派驻省交通运输厅纪检监察组聚焦货车司机投诉渠道不畅、投诉处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督促省交通运输厅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推进货车司机投诉处置效率质量不高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形成全省“一盘棋”工作格局。
目前,我省以联席会的形式,联合网信、交通运输、公安、市场监管等20余家部门共同接办相关诉求,实现货车司机诉求“小事不出县”。截至今年9月,共收集运费拖欠、平台算法规则缺陷等诉求问题3997件,办结3952件,办结率98.87%。(记者 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