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刺激、还想玩!”8月23日,云南游客黄黎明在贵阳低空飞行服务基地体验完直升机空中观光后,仍难掩兴奋。经过安检登机、佩戴耳麦、系好安全带,随着螺旋桨加速旋转,直升机平稳升空。在心跳与美景交织的飞行中,他打开了从未体验过的广阔观景视野。
这座占地133亩,位于贵阳市修文县的飞行服务基地目前全部完成建设。600×20米跑道、停机坪、机棚、研学棚、无人机实操场等设施已投入使用,作为贵阳市“一核三心”低空发展格局中的研发制造核心区,该基地形成了集研发制造、服务教培、场景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链体系。
“我们通过抢先实践空中交通摆渡、应急救援、低空物流等多元场景,推动贵阳低空飞行服务基地、研学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银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松告诉记者,“基地于4月28日正式启用,已累计接待飞行体验人员超千人。今年初,贵州省第一条‘低空+物流’应用场景也在此完成首飞,相比传统配送,无人机节省了50%以上的运输时间。”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正将山地阻隔转化为发展势能,在天地之间架起一座由数据、政策与飞行器编织的“云端桥梁”。
在贵州复杂的山地环境中,传统的勘察、巡检工作长期面临成本高、风险大、效率低的痛点。如今,无人机正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天空之眼”。
6月初,贵州中科三千米科技有限公司在毕节市启动富矿精开无人机航测项目。通过无人机搭载的激光雷达和正射相机,项目实现了矿山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毫米级精度采集。“我们的设备可以精准捕捉到边坡裂缝等安全隐患,经专业软件处理后,能生成厘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三千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巫智宇表示,这些数据为开采面体积测算、储量动态核算及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矿山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基石。
同样在6月,广州南方测绘科技有限公司在毕节市启动的富矿精开无人机航测项目,通过激光雷达与高像素航测技术,为矿山装上了“天眼”。从前需要人工冒着风险攀爬勘测的边坡,如今只需无人机飞行半小时,就能完成全面“体检”。“贵州山地多、地形复杂,传统测绘难度大、成本高,在我们完成采集的矿山三维模型里,通过多元数据融合分析,不到2毫米的位移,系统都能捕捉到。”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低空应用总监胡浩说,低空遥感技术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还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近年来,南方测绘深度参与贵州低空经济产业建设,2025年7月,公司与贵州城市职业学院共建的北斗低空智绘产业学院将迎来第一批学生,未来将为贵州低空经济培养农业植保、地质勘查、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而让胡浩尤为兴奋的是,南方测绘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平台已经在铜仁某水电站投入使用。“我们通过无人机采集数据,构建流域高精度三维模型,实现淹没分析、调度决策等功能,为水电站安装了一个‘数字大脑’。”
从矿山到水电站,低空遥感技术正在贵州的山地场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海量的空间数据,正是贵州构建低空经济“数据底座”的关键组成部分。
贵州小飞通用航空公司董事长吕小飞是贵州低空经济的早期开拓者。他的公司拥有全省80%的通用航空空域和22个临时起降点,开通了28条航线,让游客能够“打飞的”畅游黄果树、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
“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吕小飞坦言,低空经济发展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窝蜂”,而应该让具备安全资质和运营经验的企业先飞起来,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面对山地地形带来的挑战,贵州正在构建自己的解决方案。8月印发的《贵州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坚持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加快构建低空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加强低空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贵州地貌复杂,气象条件多变,这对低空飞行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方案》,贵州将建立低空气象数据研究院和气象监测装备研发制造中心,建设低空气象监测设施和预报预警系统。
方案还规划了一系列低空应用场景:低空农林作业、低空监测作业、低空应急监测和救援、低空物流、高速公路低空应用、低空运动和低空旅游等。贵州将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建立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低空企业,打造一批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场景。
从山地到云端,贵州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突破地形限制,构建低空经济的新生态。随着更多飞机的升空,更多数据的流动,更多场景的落地,贵州的低空经济正迎来腾飞时刻。(记者 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