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各地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在各乡村的广袤田野上徐徐舒展。
暑期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洪江村,绿意正浓。小而美的民宿被群山拥抱,游客们坐在明亮的大厅品尝咖啡,享受假日漫时光。
广东游客 倩如
来自广东的游客倩如告诉记者,这里跟大自然契合又宁静,没有那么商业化,有机会要带更多的人来。
洪江村是布依族山村,当地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改造民房民居发展乡村旅游,游客们不仅可以亲近大自然,还能进行非遗手工体验。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洪江村民宿经营者 李旭东
李旭东把自己称作是洪江的新村民,他们在这边居住的同时也经营民宿,“之前是我们的线上的订单是100% ,现在一年以后下降到一半左右,另外一半就是靠口碑传播过来。”李旭东说。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68棵古楠木撑起夏日清凉。村里将古树保护写进村规民约,今年还投入了550万元专项资金治理河道,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廊。依托生态优势,村里的农家乐、民宿蓬勃发展,年均接待游客超万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党支部书记 田兴兵
清江村党支部书记田兴兵告诉记者,他们加大对古树的保护力度,构建了生态护岸,力争共同创造一个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
良好的生态也迎来了候鸟栖息。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大坝社区的森林覆盖率超70%,当地还有十多棵历经百年沧桑的红豆杉与黄连木。
每年春夏之交,成百上千只白鹭都会如约而至在此“安家落户”。当地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持续改善乡村环境,端稳“生态饭碗”。
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大坝社区党总支部书记 居委会主任 肖世德
大坝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肖世德说:“结合我们现在的两清两改两治理,要求我们周边的群众把庭院环境整治,给白鹭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近年来,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修复生态伤痕,“石头经济”被绿色经济取代。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毗邻万峰林景区的冷洞村,曾经因为石漠化严重成为国家一类贫困村。如今,两千多亩金银花遍布山头,这些从2003年开始种植的耐旱中药材,平均每年能为村里带来800多万元的收入,更让荒山重披绿装。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冷洞村村民 李兴德
村民李兴德夸赞种植金银花经济效益好,他种了两亩金银花第一年得了一万多块钱,最低都是四五千。“种植金银花不会占用我们种粮食的土地,还改善我们的风景,得到绿水青山。”李兴德说。
如今,冷洞村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跃升至75%,生态养殖业也顺势而起,当地养殖场用金银花饲养蛋鸡,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贵州实势养殖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 耿常睦
养殖公司负责人耿常睦介绍道:“我们用了金银花的技术来饲养鸡以后,不需要再使用任何的抗生素来对鸡体进行病情的防控,比较绿色,比较安全。目前我们养殖场蛋鸡存栏是3万羽,鸡蛋日产量有2万5千枚左右。”
绿潮翻涌百万山,在贵州,越来越多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的区域披上了绿装。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贵州已完成营造林286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近8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3.3%,林业年产值突破4654亿元。
贵州台 岳坤莉 董仁杰 余维 沈靳羽雄 谢颖璇 郭广波 黔东南融媒 遵义台 黔南融媒 兴义融媒 丹寨融媒 潘蝶 莫昌怡 播州融媒 李兴群 田维东 荔波融媒 蒙瑞霞 蒙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