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贵州牢记嘱托,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奋力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从“试验区”到“先行区”,不断践行“两山”理念,持之以恒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多点推动各项“两山”转化改革集成和创新突破。
今日贵州,一幅点绿成金、跨越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富同兴 筑牢“金山”绿色根基
夏日,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连绵的茶山在阳光下舒展,空气中浸润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绿意,曾经笼罩在煤灰的阴影之下。
时针拨回2006年,贵州提出“环境立省”发展战略,久安乡90%以上区域被划入贵阳阿哈湖水库一、二级水源保护范围。为守好贵阳市的“大水缸”,2011年,久安乡煤矿全部关停,失去了传统的经济支柱,该乡一度陷入发展困境。
面对转型压力,久安人并未“等靠要”,而是依托本地珍稀的古茶树资源,走出了一条“以茶代煤、农旅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年复一年,耕耘不辍。昔日的黑色煤山,彻底隐入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超过2万亩的绿色茶山。这片绿,直接带动全乡3200户、1.2万人增收,间接带动就业超4000人,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久安人手中沉重的煤镐,已变成茶香充盈的“绿饭碗”。
2022年,花溪区获评全国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久安乡,成为这份荣耀中最耀眼的绿色注脚,更成为全省“两山”转化实践路径的精彩缩影。
多年来,贵州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用实干和坚守生动诠释着“两山”理念的强大活力与深远意义。
毕节市海雀村,曾因生态恶劣闻名,如今苍山如海,巍巍青山正“化绿为金”;盘州市娘娘山高原湿地,探索出“红线保护—缓冲利用—绿色发展”的生态格局,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铜仁市万山区,将废弃矿区修复与文旅产业巧妙融合,实现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绿色发展城市的华丽转身……生态修复与系统治理的持续推进,不断拓展着绿色发展的实践空间。
黔贵大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多元协同的生态修复路径百花齐放。从流域到矿区,从湿地到林地,通过对多类型生态单元的系统“疗愈”与综合治理,生态空间提质扩容,生态功能重构提升,生态效益、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在融合中实现共赢。一片林地,一方水源,一段河谷,每一处都成为撬动“金山银山”的支点。
绿产融合 畅通“两山”转化路径
“平日都需要提前预订。8月份周末的房间,更是早早就订满了。”铜仁市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过云山居”民宿老板邱兆影一边忙碌一边介绍。
“梵净山生态好,名气越来越大,我们山脚下的老百姓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邱兆影的感慨道出了真谛:守护好这座山,“靠山吃山”才能真正“靠得住、吃得香”。
从“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到“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从“山地公园省”到“低调但绝对精彩的中国秘境”,贵州因山得名、因水而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独具魅力的山地旅游资源,吸引着八方来客。
贵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推动黄果树、荔波小七孔、赤水丹霞、梵净山、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万峰林等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兴义市等打造一流旅游城市。
山环水抱,胜景云集。贵州从景区、住宿、餐饮、商品、演艺娱乐、业态创新、文旅融合7个方面增强优质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生态旅游影响力。同时,加强文旅、农旅、体旅等方面融合发展,丰富提升生态旅游业态。
优良的生态,滋养出集自然奇观与多彩民族风情于一身的“黔贵山珍”。贵州绿茶、黔菌、镇宁蜂糖李……这些从青山绿水间走出的“贵字号”农产品品牌,正以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南下北上、四面出击,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舞台。
赤水市18万竹农依靠茫茫竹海这一“绿色银行”,每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湄潭县凭借6.94万吨茶叶年产量,创造69.13亿元产值,综合收入突破166亿元;荔波小七孔景区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捧起“生态饭碗”……一个个真实案例,诉说着生态产业的蓬勃生机。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丝路伙伴计划”正式启动。“丝路伙伴计划”依托丝路联盟平台成立,是一个以贵州刺梨为首发案例的生态经济全球化平台,旨在通过“生态产品+文化IP+绿色金融”三维驱动,打造中国特色产业出海的标准化范式。首期聚焦中亚市场,未来将拓展至东盟、中东欧等区域,覆盖茶叶、白酒、中药材等贵州特色生态产业集群。
生态产业这支“点睛之笔”,正绘出贵州各地增收致富的喜悦、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
机制创新 释放深藏的生态红利
乘车从大方县城前往羊场镇穿岩社区,公路两旁的汹涌绿意跃入眼帘。这片绿郁郁葱葱、生机勃发的森林,正是穿岩社区单株碳汇项目碳汇林。
2022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厅与农工党贵州省委联合在大方县羊场镇和凤山乡开发单株碳汇项目,陈玉发是村里第一批参加单株碳汇项目的林农。
站在林间,陈玉发抚摸着树干,笑容质朴而满足:“只要把树管护好,每棵树每年就能‘生’出3块钱。我家450棵树,一年稳稳当当1350元到手。”这实实在在的收入,让他和乡亲们真切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贵州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禀赋优良,具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础和优势。为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贵州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创新推出单株碳汇项目,将林户人工种植林木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
截至2024年底,单株碳汇项目已惠及全省668个村12028户,共开发479.8万余株林木,年可售碳汇量4797万千克,开发金额1439.3万元,售出536.7万株,购碳资金总额达1610.3万余元,户均增收1300余元。
单株碳汇的探索,是贵州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精彩一页。全省正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动作频频,成果累累:黔东南州推动生态统计核算改革,赤水市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新机制,织金县推进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剑河县聚力林业碳汇开发,雷山县拓展绿色金融服务……贵州紧扣“两山”转化实践,聚焦补偿机制、核算体系、交易制度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在不同资源类型与发展阶段中,贵州多样化、可操作的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涌现,全省各地持续挖掘着蕴藏在绿水青山深处的“金山银山”,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此文刊发于《当代贵州》2025年第34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