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贵州

从民族文化理解贵州为什么“多彩”

在5月21日世界文化发展日来临之际,贵州多元一体的文化生态成为焦点。

5月18日,一场由26个方阵、近3600人组成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队伍在贵阳集结,2.3公里“T台”上,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刮起最炫民族风,数以万计的市民和游客在现场感受贵州浓郁的民族风情、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沉浸式的文旅体验。

这场由贵州各市州代表、各民族文化艺术团体、文体院校共同完成的,长达150分钟的民族大融合巡演,将多彩的民族服饰,以及彝族“撮泰吉”、布依族“八音坐唱”、苗族“滚山珠”等非遗尽情展示。

“贵州民族文化多元又多彩。”上海游客李觅因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感到惊艳,他表示自己理解了贵州为什么“多彩”。

贵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彩,融传统与现代、隐秘与开放、多元与独特为一体。

早在3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18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民族文化与地理生态交织,留下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独特图景。

文化多样性是贵州鲜明底色。

喀斯特地貌将这片土地分割成相对独立的生态单元,使得不同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差异化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出各种绚丽服饰,不同建筑巧夺天工,种类繁多的民族音乐在山涧交响,1400余个传统节日形成了从正月到腊月都有节庆的文化盛况。

雷山苗年吸引全球游客品尝长桌宴,榕江侗族萨玛节展现着古老的侗家文化,毕节彝族火把节将传统祭祀与现代歌舞融合受到欢迎。

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美与共,云山屯、飞云崖、楼上、三门塘等古建筑群与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交错分布……

历史脉络塑造了文化多样性。

红军长征进贵州召开遵义会议,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王阳明于贵州龙场悟道成就了阳明心学;明代“调北填南”的移民潮让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深度交融,安顺屯堡地戏至今保留着600年前的军傩遗风。

据统计,贵州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海龙屯土司遗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遵义、镇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4处;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侗族大歌、石阡说春、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7项1324处;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名镇22个、名村31个、街区29片,历史建筑1655处。

“从汉代的尹珍远赴中原求学,到明代的王阳明千里入悟道,中华文脉在贵州高原接续传承并走向高峰。”在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丁凤鸣看来,贵州文化遗产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及其可能创造出的综合效益。

据了解,世界文化发展日是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通过决议设立的国际纪念日,旨在弘扬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对话与交流,以推动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贵州锚定“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目标,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贵州贡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